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开始积极推行有利其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一努力在多个方面同时展开,不仅体硬雇意识形态的构建,而且表现在同时开展的法西斯主义宣传,其目的一方面是要达到国民党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要在观念上肯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但是建设社会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和路径.不仅没有弥合反而加剧了与当时的对日外交政策冲突.而这也成为其构建社会价值观念失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开始积极推行有利其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一努力在多个方面同时展开,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构建,而且表现在同时开展的法西斯主义宣传,其目的一方面是要达到国民党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要在观念上肯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但是建设社会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和路径,不仅没有弥合反而加剧了与当时的对日外交政策冲突,而这也成为其构建社会价值观念失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文鸾 《阴山学刊》2002,15(6):40-42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以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  相似文献   

4.
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我国杰出的政治人物,他抱有以天朝大国为中心,奉行怀柔远人政策的外交思想,同时主张加强海防建设,积极防范外夷入侵;主张正当的商业往来,坚决反对鸦片贸易,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仍然是走在同时代前列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由“靖国神社问题“造成的政治僵局经“破冰“、“融冰“以后,日本在各问题领域全方位向中国施加压力,给中国对日外交造成了困难的形势。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检讨,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日本论的意义和知识系统发生了危机。只有认识得到中日关系的基本结构,只有自主实证的日本学知识、主体性健全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以这种知识、思想为支撑的理性外交政策,才可能为化解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提供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资料,研究了1931年后胡汉民与张学良关系的三个阶段激烈反张、拉拢联络与松散结盟;揭示其关系演变的历史线索及其原因,指出胡汉民等人的争取工作对张学良的影响,并试图以此来剖析国民党内反蒋派联络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外交、涉外政策及事务一直是中国决策机制中央集权度最高的部门。但2010年9月3日,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乐玉成在《中国外交2009》的首发式上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外交决策、政策规划越来越注重参考公众的意见。他说,当前来自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信息,甚至是网民的意见,都是中国外交决策、政策规戈Ⅱ时的重要参考。“外交”从公众不得置喙的禁区到公共参与,当然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公众参与外交并非易事,需要一整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将军是这个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卓越民族英雄。他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远见卓识,不畏强暴,维护祖国、民族的尊严,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新局面;为了维护统一,为了联共抗日、逼蒋抗日而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立下了伟大的功勋。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日本联合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入联合国,摆脱因战败而沦落为“二等国家”的困境,获得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发展对外关系,迅速恢复经济。二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的确在联合国外交中大展身手,但由于其联合国外交本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受限,以及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增多,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连连受挫。这也使日本降低联合国中心外交的调门,甚至一度冷却和放弃。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发表的《文明冲突论》和“9·11”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外交行为的文化探索。文化通过影响一国的外交行为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日本种种“不可思议”的外交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文化”基因呢?日本的岛国环境使之具有了一种“岛国根性”,危机意识异常浓烈,因此“集团主义”成为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外交上便表现为结盟外交和“不负责任”外交。独特的“耻感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但是日本人的“町人根性”和特有的“中间人制度”完美地平衡了“耻感”,这一点从日本顺从地接受美国占领便可见一斑。日本“特殊文化”打造的外变气盾必须有所改变.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12.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张群留日期间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富兵强,也看到宣扬“武士道”精神背后日本的侵华野心及行动。于是他多次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分析日本侵华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张群以解决民族危机为中心,根据对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提出对日外交方略,对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对日外交方针影响深刻。一、批判日本侵华政策(一)揭露日本分化中国的阴谋。1918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借口参加对德作战,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向日商借巨款(即西原借款),以扩充皖系军事实力,适逢张群访日,张意识到这是北洋军阀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大出卖。…  相似文献   

14.
虽然王闿运的思想观念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他并非保守派。他的洋务言论有个别不合时务,但总体而言具有大局观。从外交方面来看,他有高于时人的眼光,主张建立正常、统一、明确的近代外交,注重民族精神的振兴;从内政方面来看,他也不完全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提出了一些针对现实和启人思考的见解,重视人及人的精神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王闿运基本是近代式人物。  相似文献   

15.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动力机制与前景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是在基于对国家利益、国家实力、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等的综合考量下进行的 ,这一系列的动力机制反过来也影响着日本未来联合国外交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强调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坚持诚信互利,从而达到各方的和谐共处。这种"和合"观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重大积极影响,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7.
曾纪泽,字刚,在清未曾担任英、法、俄三国公使。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权益和尊严是其外交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贡献有:成功地改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提出了“邦交不可常恃”的清醒主张、为抗法护越而积极主张“保藩固边”等等。其主要外交思想和实践表明: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  相似文献   

18.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日益获得人们的重视;文化与外交的联姻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历史、并与东南亚临近的文化大国,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外交拥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其外交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这不仅是由于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是其国家利益观具有极强的共生性。从分析其共生性渊源出发,可着重发掘其丰富的共生性内涵,初步展示其在新时期外交践行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