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8年,面对张学良7月推进的东北易帜,日本出台了《满蒙时局措施方案大纲》,在规定武力阻止南京国民政府“武统”东北的同时,企图趁机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并以武力威胁达成首阻易帜的目标。8月上旬,日本政府又通过特派林权助等途径,以武力威胁再阻东北易帜。此间军部与外务省已就当张学良不予合作时将以武力侵略的方针逐渐达成共识。此后,张学良暗中推进和谈,于12月底决然易帜。日本由此判明张学良对日积怨极深,以首相兼外相通过驻奉总领事正式警告张学良的形式,表达了一旦东北做出“侵害”日本既得权益之举,甚至在其扩大“满蒙权益”问题上若不予合作,日本就将动武的政策方针。此实乃日本政府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宣言书,故所谓“关东军独走说”实属片面。  相似文献   

2.
“对日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下执行的一条对日投降卖国政策。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即一再电令东北当局和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宜隐忍自重”,“我方应于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对于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张学良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服从,而且在行动中绝对执行,命令东北军遇日军挑衅,不抵抗或躲进兵营,并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甚至在获悉日军要发劝事变后亦未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张学良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是受蒋介石“不抗日”的影响。张学良在“抗日须全国一致”的思想支配下,担心在政府不抗日情况下,东北军假如违令抗日,孤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方针",东北军不战而退,仅仅四个月就使东北全境沦陷,而日军占领东北的代价微不足道.东北的快速沦陷助长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结束了日本协调外交与政党政治,刺激军部实施新的对华扩张行动,使得中日两国发生全面冲突的危险性大大加剧了.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波及的地域最广,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之一,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开战最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置世界舆论于不顾,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开始实施其“基本国策”,比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挑起欧洲战争整整早了8年时间。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把侵略触角伸向关内,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制造“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完全殖民地,而…  相似文献   

5.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6.
<正> 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评价,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分期问题,必须弄清。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并未立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仅百余天,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国东北。此举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第一步,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打击。面对日寇侵略,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这都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了,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了。但是,中日民族矛盾并未因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近二十万的东北军和警察部队大都不战自退,致使日军长驱直入,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省会和主要城镇,1933年  相似文献   

8.
夏蓉 《学术研究》2007,14(10):113-119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政策,为许多国民不满和质疑。愤于蒋的固执态度和专制独裁,张学良、杨虎城采取"兵谏"办法扣蒋于西安。但出乎张学良意料的是,全国各方面几乎一致要求尽早恢复蒋的自由,即使他敬重的朋友张伯苓、王芸生、张季鸾、杜重远等都不赞同扣蒋之举。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张学良一方面坚信自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另一方面顺应各界希望国家统一以集中力量抵抗日本侵略的情绪,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11.
一、“武装移民”侵略计划的制定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侵略的步伐,其中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提倡向“满洲移民”的必要,小村外务大臣也高唱“满洲中心论”,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说:“经营满蒙的诀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孔晨旭 《兰州学刊》2008,(2):144-146,27
二战后,对美协调外交政策重新主导日本对外政策舞台,日本政府在美国对目的单独占领体制下的外交上表现出很强的倾美性。随着美苏冷战的兴起,日本政府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权衡利弊,利用国际冷战对抗资源,主动提出了依靠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目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以“媾和后美军驻日”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侵略步步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对中国东北的铁路、金融、投资、矿产、农业等经济领域展开了侵略活动。本文试就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后,中国出现了团结抗日的形势。日本推出对华“新政策”,主张将重大的政治性问题搁置起来,先与中国实行“经济提携”,以实现第一步目标──控制中国的经济,以后再提变中国为其附属国的政治要求。佐藤利用其外交渠道不断向中国发出“经济提携”的信号,要求回应。国民政府则对日本战略性意图十分警戒,采取了既不与之决裂,又不中其圈套,耐心与之周旋,设法拖延时日的策略。“佐藤外交”事实上没有得到中方的实质性回应,对华外交僵局仍未打开,这就决定了“佐藤外交”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廖大伟 《社会科学》2001,1(3):66-70
征服大陆曾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肢解中国也是它朝思暮想的追求。尽管日本曾不断地变换面目和手段 ,甚至一度还表示“亲善” ,但是它所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不变的。一、企图侵吞华北 :征服大陆的又一步骤原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认为 ,正是由于日本对华北的贪婪 ,才“终于诱发了日中战争 ,变成了引导日本破裂的导火线”① 。事实的确如此。“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并不满足对东北的实际占领 ,它要继续侵吞华北 ,以便作为侵略全中国和征服全世界的“圣战基地”。如何侵吞华北 ,日本政府与军部存有分歧 ,大体上政府主张以政治、经济为主要侵略手段 ,掌…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法西斯主义者疯狂地叫嚷要以战争为手段,把法西斯制度推行于全世界。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反对法西斯侵略而战,它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战的同时,也具有为了人类避免法西斯暴政统治而战的性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早有灭亡中国、独霸亚洲控制世界的野心。正如日本首相田中所说的,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促使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冒险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则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本侵略军,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世界战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打头阵。正如 1938年 9月共产国际文件中所说的:伟大的中国民族起来反对野蛮的暴力不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也是保卫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平事业。中国的胜利是对一切法西斯的沉重打击。1931年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拿起武器,开展了抗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的最初两年在东北自发起来武装抗日的就达三十多万人。除了东北,在一切受到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地方,中国人民都奋起抵抗。1932年,“一·二八”事变蔡廷锴率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战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全中国而首先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率先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在长达14年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广大三江平原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以弱胜强,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英勇不屈,歼灭了大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利用武力征服中国。然而在事变之初,日本政府却宣扬“不扩大”方针,表示希望事变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得以就地解决,一直到8月底,日本才撕下这层“不扩大”的伪装,公开宣布以武力解决中日争端,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侵略战争一开始,日军统帅部就制订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