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阳,曾被称为湖北县域经济的“风向标”,连续7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国际金融危机中创造了领跑全省县域经济的“当阳速度”。近年来,在加快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这个全省县域经济重要课题中,当阳再展雄风,在“加减乘除”上大做文章,以发展促转型,以转型谋发展,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步并进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咨询与决策》2011,(3):1-1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确立并始终坚持发展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方针,抢抓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等机遇,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结构改善、后劲增强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短腿”现象一直是困扰襄阳市经济发展的“篱笆”。2002年至2008年,襄阳市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全省20强。直到2009年,襄州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名列第19名,成功跻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成为襄阳市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和崛起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远安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和“打造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构筑民生靠山”要求,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在以绿色发展引领推动县域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委李鸿忠书记称赞为绿色湖北、美丽荆楚的典范。2008年以来,远安连续六年获评宜昌市综合目标考核优胜单位,三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  相似文献   

5.
促进金融支持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我省县域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三峡分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开发多种金融产品、激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投资。为支持宜昌地区县域经济“四化”同步、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助推宜昌县域经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被社会各界誉为“共创升级版的三峡模式”。去年,宜昌夷陵区、枝江市分列全省县域经济一类县市区考核第3、4位,宜都市、当阳市分列全省县域经济二类县市区考核第1、2位。宜昌市县域经济昂然走在全省前列,这其中,农行三峡分行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第18位、第14位、第12位、第8位、第7位,这是当阳市近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位次递进轨迹,从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当阳一路腾跃,不断奔向新高度,不断刷新“当阳速度”,成功谱写了一曲好与快的协奏曲。  相似文献   

7.
孙学余 《咨询与决策》2011,(5):62-62,64
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县域经济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我县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脱贫奔小康规划,研究确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惠民稳县”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扩大开放为先导,以实现脱贫奔小康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全县之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与会人员。观摩了荆州市荆州区工业园区、城市和新农村建设面貌。我们以荆州区“新发展、新突破、新成就”为题。全面总结了荆州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9.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工作,从2002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经过不懈地努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县域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县域经济“短板”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解决好“短板”问题,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县级主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开得很好。好就好在,会议地点选得好。在恩施州召开,充分表明全省贯彻“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的坚定决心,标志着全省县域经济进入绿色发展、升级增效的新阶段;好就好在,经验交流得好。典型发言、书面介绍,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充分反映了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好就好在,领导讲话讲得好。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在当今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如何在新的时期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为此,为了助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县域经济”专栏,这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县域经济”专栏一经问世,定会承担使命,服务大局,为县域经济发展鼓与呼。每期我们都会甄别选择2~3个县域经济强县进行专门采访,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县域经济”专栏的开办,必将会更好地营造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河南乃至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咨询与决策》2014,(5):4-5
5月5日至6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恩施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强调继续坚持以发展论英雄,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把“四化同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恩施州、仙桃市、宜都市、麻城市、来凤县、谷城县和省农信联社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现将工作会议上领导讲话和典型发言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襄阳市县域经济整体呈现速度加快、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的可喜局面,多数县市区在全省排名大步进位,襄州、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等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其中襄州、枣阳突破200亿元,“襄阳板块”在全省县域经济版图上亮点频频,已呈振兴跨越之势。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荆州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县域经济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区经济社会迈入发展快车道,2009年在荆州市率先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0强。面对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荆州市委、市政府“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等重大发展机遇,荆州区委、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围绕打造荆州城乡一体化综合试验区的目标,解放思想,全面开放,重心下移,真抓实干,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5.
新曾都区自2009年成立时,版图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原来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二。4年来,曾都区继续保持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位置,连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经济,比较城市经济而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域经济“争进全省十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9元,比上年增加1035元,增长15.8%,总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九、全市第一的先进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初夏的远安。远山如黛,翠树似屏。 2014年4月3日,省委书记李鸿忠一行轻车简从,深人远安调研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沮漳河水,干净、卫生、整洁的街道集镇,鸣凤城区披绿裹翠的生态护坡治理工程等等,都让李鸿忠书记赞叹不已并给予高度评价:“远安是绿色湖北、美丽荆楚的典范,是全省全面发展、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职能部门,临邑县发展和改革局以“当好参谋、抓好落实、强化服务、提高自身”为着力点,始终本着“全市争第一、全省有位子、全国有影响”的工作理念,按照“站在新起点、攀登制高点、创造辉煌点、实现新作为”的总体要求,强化职能创大业、引进项目结硕果、招商引资展异彩、高效服务做楷模,多次被授予“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争取无偿资金特别贡献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一级档案室”,“市级文明机关”、“市级文明单位”、“全省发展和改革系统县级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县域经济发展联系点”。  相似文献   

19.
宜都是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之一,被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宜都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在于坚持“一主三化”方针,锲而不舍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突出“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意识,致力于打造最佳投资环境,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0.
文媛 《咨询与决策》2011,(12):78-79
今后五年,是枝江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枝江要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建成“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着力壮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保障改善民生,在新的起点、更大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