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逻辑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 ,内格尔从逻辑的角度认为 ,成功的还原实际上是一种演绎关系 ,即一门科学的陈述加上合适的对应规则在逻辑上衍推出另一门学科的陈述。理论还原在某些学科之间取得了成功 ,但是由于各门学科自身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理论还原本身一些条件的难以确定 ,使得绝对的理论还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受逻辑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内格尔从逻辑的角度认为,成功的还原实际上是一种演绎关系,即一门科学的陈述加上合适的对应规则在逻辑上衍推出另一门学科的陈述.理论还原在某些学科之间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各门学科自身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理论还原本身一些条件的难以确定,使得绝对的理论还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崔茂新 《文史哲》2007,(3):36-42
文化还原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一种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力图把抽象玄虚的方法关注和讨论,还原为具体研究过程中方法的自觉建构意识,把孤立封闭的学科自赏式的价值关注还原为当代学人在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内进行当代思想文化创造的学术事实。文化还原注重在一个开放的历史文化空间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诗缘话语之互动性转换生成关系的学术建构,一方面关注长远时间里那些历史文化因素是怎样生成了具有独立生命意志的诗缘话语的,另一方面则关注特定的诗缘话语一旦作为独立体的文化存在参与到历史文化过程中去,它又是怎样在持续的情境领悟和与时俱进过程中不断催化、生成新的文化情境的,亦即作为传统因素与思想资源是怎样参与到人们不断优化着的现实美学生活建构中去的。文化还原还具有整合当前古代文论研究在方法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上相互矛盾对立的意见、命题之思想功能的一般方法论意义,从而使得“古为今用”与“不用之用”、“回到传统”与“现代转换”、客体复原与主体创造等命题之间的矛盾对立整合为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4.
在罗尔斯关于全球正义问题的论述中,他否认了全球性分配正义的正当性,认为各国人民之间仅仅具有有限的援助性义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民摆脱困境,建立合宜的体制.对于这一主张,博格等人进行了批判,认为罗尔斯为国内正义问题而提出的原则也应当应用在全球正义问题上.弗里曼和内格尔为罗尔斯的立场进行了辩护,认为在缺乏全球性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全球性分配正义并不具有正当性.由于博格、弗里曼和内格尔在师承和理论上与罗尔斯的亲缘性,他们的分歧对于我们理解罗尔斯理论内部的张力具有重大意义.罗尔斯晚年的理论取向更接近弗里曼和内格尔的立场,但博格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对于罗尔斯的理论,还存在不同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艺术哲学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实质是以"好艺术"为前提的.因而对优秀艺术品质的理解,仍然是后现代艺术哲学难以超越的基本命题.虽然理论无法得出一种盖棺论定式的结论,但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解读,仍能为批评留下诠释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杰作并不是思想观念的结晶,而是经验生活的沉淀.认识这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文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家试图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以及之为何提供一种“形而上学解释”,在力求其理论和经典物理学相拟合的同时,也会援引科学实践与科学结论来作为自己的预设或者佐证自己的立场。哲学家大卫·刘易斯的休谟式随附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在强制阐释的框架内来审视,休谟式随附是一种强制(动机)阐释,其错误根源在于认为一种好的理论必须是“还原”的。通过因果功能主义径路的指引,人们可以探寻哲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于心灵如何存在于物理世界中,金在权主张非还原物理主义无法解决心理因果性,只能回到还原论的怀抱。许多学者不同意金在权的理论,从不同方面证明还原物理主义最终会把心灵从物理世界中抹掉。还原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的致思取向,没有考察心灵的规范性,更没有注意到心灵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8.
李侠 《学术研究》2007,(4):60-65
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出现,是由于奎因替代命题的失败,而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一种解决策略。作为转换命题基础的可靠论在知识的确证与知识的可靠性论证上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转换命题也无法完全实现认识论自然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五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0.
阎真小说揭示了人文知识分子由坚守"精神自我"的希望者,到"被迫的虚无主义者",再到"囚狱之墙"中的绝望者精神嬗变的历程,达到了对中国传统乌托邦式救世观、西方启蒙主义人性自由与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意识的多重反思,从而颠覆了"知识者"群体所代表的先驱意义,揭示了其作为物质存在的人与现实社会的内在关联,还原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提出了当代社会精神"拆除"与"重建"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书中,洛克曼提出了还原马克思的研究策略,并将彻底区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它的首要前提。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遮蔽、转换、扭曲了马克思的基本哲学洞见,因而与马克思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洛克曼的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而其笼统地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对实践也是有害的。实际上,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学研究在验证上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研究的结论在验证上有着特殊的困难:它的单称判断只能间接证实,它的叙事结构没有实证性,而理论命题则因命题本身“含糊不清”而无法操作,这实在是众多学者怀疑、否认历史学的科学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从学理上尝试性解构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探索重构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思维新举措成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以此为脉络延续和逻辑基点,文章在详细讨论共同富裕的学理逻辑和实践基因的基础上,从系统全面、相对富裕、梯层演进及能力富裕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基本特点和现实难点,进而从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个维度尝试提出适宜性路径,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作出探索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神秀北宗禅法的修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冰 《江淮论坛》2010,(4):80-84
现象学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即一般如何在个别中显现,这与神秀北宗如何将人性贯通到佛性,有着相同的理路。在理论层面,如何从本质还原到先验,现象学作了大量说明,而在实践层面,如何通过"观空看净"到"观心看净",也就是如何从形下修持到形上本体的渐修工夫,神秀北宗则给出了具体步骤。因此,现象学的还原与禅宗的看净在逻辑理路上一致,二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可以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从各种相关的讨论来看,在真理的看法上影响最广的是符合论,该理论认为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但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是我们无法确保命题与外在于我们的实在之间能否符合,而技术化的处理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困难。从对真理的日常用法分析可以看出,拯救符合论的一个可行途径是把真理建立在人类的理解之上。  相似文献   

16.
郑微波 《江淮论坛》2010,(4):145-150
将大系统理论里面的模型还原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当中,用以解剖如三峡工程影像传播系统这样的结构复杂,功能重叠的社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模型,还原了该系统的结构,并研究了与结构相联系的具体功能,同时分析了这个具体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文章通过基本结构和功能的阐释,论证三峡工程影像传播系统存在并运行良好的逻辑合理性,以期待最终证明在现今的传播系统工作环境下,多级递阶的整体结构可以成为大多数传播系统参照的模型结构。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遵循享乐主义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伦理享乐主义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为了解决两者间的张力,我们有必要区分开伦理享乐主义包含的三个不同命题以及其受到的不同直觉挑战:同质性命题受到苏格拉底式挑战,唯一性命题受到康德式挑战,全称性命题受到罗尔斯式挑战。密尔放弃同质性命题来挽救享乐主义,但他对高级与低级快乐的区分难以得到辩护。不仅如此,诺齐克的体验机思想实验表明,任何只以快乐为唯一价值的理论在直观上都让人难以接受,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康德式挑战。挽救享乐主义比较可行的新策略是放弃唯一性命题,承认快乐之外还有其他内在价值。这一策略不仅可以接受康德式挑战,而且可以阐明同质性命题的合理性。此外,通过区分初定理由与初步理由,我们可以较好地回应针对全称性命题的罗尔斯式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连接词чтобы所连接的目的从属句、补语从属句、定语从属句,翻译时困难不大。列举十七种模式的句型,说明翻译中常遇到而又较难处理的一些带чтобы的成语性制约复句的译法。  相似文献   

19.
以"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本质界定,曾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但其价值的策略性和学理的粗糙性也是难以掩饰的.因为"审美"不仅不是文学或艺术的专利,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意识形态"性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可见,这两个从外部边界到内部结构都模糊复杂领域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与诸如"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一样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文学本质的准确表述.而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命题,还原为文学的本质表述,由于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和语言特征,在理论上必然归还给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学理上,也能够抵制由"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缝隙所滋生的,以"去文学"化为目的,并试图取代文学理论的,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社会批判的文化研究,使文学这艺术文化的母机,不仅为一切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维护和引领,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培育、训练人类创造性想象基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是,掌握一个理论观点,却不能停留在命题的提法和它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该命题的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要根据认识和实践的新经验,去深化和丰富原有观点的内容。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