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司聃 《理论界》2012,(10):130-132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晚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本文试从苏曼殊诗歌中色彩字的运用、华美的辞藻、女性意向等三方面来分析其对李商隐诗风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熟悉苏曼殊的,在头脑中已印下了一个所顾忌放浪形骸的"才子"形象.然而,《情僧长恨苏曼殊》(以下简称《苏曼殊》)的作者宋益乔执拗地拒斥着所谓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有意识地舍弃了那些满可以铺染成一部传奇故事的史实材料,完全抛开了对主人公经历与活动进行详尽介绍与描述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是时下传记文学创造中最为流行的),而将着力点专注于人物的整个内心世界及其情感意志趋向.可以说这样做,宋益乔并不是不屑于介绍苏曼殊奇奇怪怪的生活遭际,在《苏曼殊》中基于全面充分地揭示人物内心  相似文献   

3.
七言绝句是清末民初诗坛的苏曼殊享誉最多的诗体.苏曼殊诗无论表达唯心任运的禅境诗心、抒写潭影疏钟里的国族关怀或描摹现代情僧"袈裟和泪"的爱情体验,都体现出"灵、动、新"的美学风格,其妙有韶秀的境界含有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其推崇个我、关注主体的清新味又是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共性.在这个意义上,曼殊诗成为晚清诗坛出于"古典"而入于"现代"的桥梁,其"现代性"意义也正是苏曼殊见称于新文学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对拜伦、雪莱的诗歌译介,尤其是对雪莱诗《爱的哲学》、《含羞草》等蕴含的"泛爱"诗观的深刻体认,对其诗歌创作影响较大。从意象和诗句的直接移译、征用,"以情求道"的爱国观的确立以及个性解放和理想爱情的追求主题等方面,苏曼殊的诗歌创作均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中州学刊》2006,(6):192-195
由于苏曼殊思想的多维性,研究者多认定其为革命家、启蒙主义者或佛门高僧。其实,苏曼殊思想有一个渐进定型的过程。他曾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试图以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启蒙民智,更努力向佛门高士的目标迈进,而他最注重文学家的自我身份定位,最终不是以政治、启蒙或宗教的力量,而是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审美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工程,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对苏曼殊 (1884—1918)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 :“拢统讲起来 ,他的译诗 ,比他自作的诗好 ,他的诗比他的画好 ,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1。这种说法虽有可议之处 ,但至少肯定了一个事实 :翻译在苏曼殊的文学活动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也就成了苏曼殊研究中的一个诱人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一、以翻译开始文学生涯苏曼殊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是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190 3年 ,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和鸳鸯蝴蝶派的关系向为学界关注.苏曼殊小说确实与鸳鸯蝴蝶派在审美体系上有不少共同处,如言情体、人物类型化、注重文学的主体性,其对当时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但苏曼殊并不属于鸳鸯蝴蝶派.本文从其出身和教育背景、叙事范型和表现主题上的求索、文学观念以及超越现实人生的审美笔致和悲剧叙事的收束方式四个方面论定苏曼殊创作在更大程度上属于纯文学范畴,体现的是精英化的审美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著名诗人苏曼殊,不仅在小说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曼殊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翻译家。对他前一方面的贡献,人们已谈得很多,基本上已有定评。可对他后一方面的工作,人们却谈得极少。几十年来,我们难得看到一篇专门讨论苏曼殊译作的文章。对他的文学翻译思想,更无专文论述。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苏曼殊其人其作,不可不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因为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不只是一种语言的变换,翻译中包含看再创造的因素。一部译著,不仅是原著者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翻译家的精神产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漠视曼殊的翻译活动。本文的任务,想就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索。至于对其翻译作品的评析,俟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9.
敖光旭 《学术研究》2012,(8):107-113
作为南社及"清末文人最完美"之"代表",苏曼殊集非理性主义特征于一身,适成文学革命之难题。对其文学的不同观感,直接体现新文化运动之冲突和运思。苏曼殊本属新文化运动之圈中人,卒以理性主义崛起及胡适与南社之扞格而被淡出。新文化运动本以浪漫主义为引擎,卒以"科学"与"理性"而现形,迅即分化亦所必然。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的“断句”,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引起过不少的争论。首次把苏曼殊的“断句”整理出来的是柳无忌。他在一九二七年初辑印《苏曼殊诗集》时就收了下列的五联——随缘消岁月,生计老袈裟。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恒河落日千山碧,王舍号风万木烟。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欧阳修、苏颂、苏辙在出使辽国(契丹)途中写下的纪行诗,记录了他们经行的路线和沿途见闻,为认识辽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苏颂的前后<使辽诗>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天空里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其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菜园与蔬菜的诗词,这些诗词是苏轼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艺术纪录,这些诗词描写细腻、内容多样,有的表现思念家乡之情感,有的是借蔬菜之名,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别样的感慨与寄托。学术界较为关注苏轼农村词,其实这些农村词涉及不少蔬菜元素。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关注苏轼的蔬菜诗词,渗透在蔬菜诗词里要自力更生不要白吃饭等一系列躬耕思想,亦是苏轼诗歌研究中少有人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够有更多人关注美食家笔下的蔬菜与菜园,苏轼研究领域一定会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江苏     
苏轼一生足迹遍及天涯海角,尤其对吴越之地情有独钟,晚年更北归病卒于常州.纵览苏轼的宦游所及,在江苏各地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不少政坛名宿、文苑新锐、方外人士皆有诗词唱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构成了苏轼文学世界中独具魅力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以宇文所安的《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和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对文本传播中的多种可能性的考辨为立论基础,"古诗"类早期文人五言诗主要应为宫廷乐府的清商乐歌辞,它们包括《古诗十九首》、苏李诗等,总数超过59首。由于多为宴会即席创作,它们有创作中显共性和传播中具变动性两大特点。因此在分析文本时应有充分考虑,同时亦应注意分辨歌辞、本辞。对《乐府诗集》所载奏乐时代情况的考证,说明了一向所说的汉民间乐府诗作如《陌上桑》等确非两汉乐府诗。  相似文献   

16.
王晓骊 《晋阳学刊》2014,(1):29-34,75
北宋文人"诗似小词"的评价奠定了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好问"女郎诗"的说法即源出于此。这一评价的产生一方面固来自于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另一方面则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读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诗的清丽风格由于溢出了苏门文人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批评。此外,随着秦观词的广泛传播,其婉约妩丽词风加深了接受群体对其清丽诗风的印象,从而影响了时人对秦诗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7.
郑祯玉 《云梦学刊》2010,31(1):44-50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匠心。  相似文献   

18.
贾秀云 《晋阳学刊》2009,(2):118-121
朱弁在使金期间的著作《风月堂诗话》继承了前人的“体物”理论并加以发展,辨证地批评了江西诗派以“故实”相夸的创作倾向,高度评价了杜甫和苏轼的诗歌,对黄庭坚的诗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诗话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对金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钟振振 《文史哲》2005,(1):123-128
本文就苏轼诗《次韵僧潜见赠》等 10首名篇的若干文本解读问题 ,对当代学者陈迩冬、金性尧等先生的注释及解说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陈迩冬先生与金性尧先生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前辈学者 ,陈著《苏轼诗选》与金著《宋诗三百首》 ,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诸葛忆兵 《文史哲》2006,(5):98-102
唐代以前,文人诗歌创作很少涉足男女情欲的描写。晚唐时期,文人群体笼罩在世纪末的绝望哀伤之中。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所倾诉的,是文人声色享受过程中的男女恋情体验。宋人对“无题”诗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无题”诗是专门写男女情爱的;其二,不愿意标明诗歌题目的。陆游还原李商隐“无题”诗的本意,他所作的七首“无题”诗,首首写男女情爱。而且,诗风缠绵哀怨,轻灵空濛,隐约委婉。受李商隐诗风影响,陆游“无题”诗的抒情模式也近似歌词。苏轼的词,人称“以诗为词”,陆游的“无题”诗则可称“以词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