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中心课题之一。邓小平同志在一再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和人的发展。这里着重谈谈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政治发展和重视人才的思想。 一、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描绘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重点是经济建设,有关的精彩论断很多,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可概括其精神。 (一)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也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得出的结论。早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经济工作是今后主要的政治,1980年他更明确指出:“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不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年,我们忽视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政治运动,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民穷国弱、国际威望不高的落后状况。鉴于过去沉痛的教训,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2.
《社会》1990,(4)
读者朋友,您好! 《社会》创刊于1981年,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得《社会》能够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同命运,共呼吸。然而我们所最感激的和始终支持着我们信念的,首先是我们的读者,读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总觉得有许多话要同读者说,可是,我们和读者朋友的沟通还很不够。为此,我们要在明年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与读者建立起完善的交流体系,以此来直接倾听读者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此外,我们还将在读者朋友中发展一批通讯员,并和更多的读者建立联系,我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卷首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会后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申的中心任务。当然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后得进行深层思考,不断探讨研究的新课题。本期在“经济管理与发展”栏目中刊发了有关的几篇文章,供读者参菩。马壮昌的论文《我...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经济文化高度协调发展,是跨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我们不可等闲视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也产生出一种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观。这种发展现把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轮子:一个是城市化,第二个是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正处在一个能够努力建设和形成可以和世界一流强国竞争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资产的经济进程中。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走过很多的弯路,其中之一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没有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我们房地产发展的根本背景,就在于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的大多数人住到城里来。所以我们的房子远远没有建够。此前,我们不得不把人力、物力向沿海特大城市集中。那么如果前10年我们发展了沿海特大城市,那么第二个、第三个10年,包括各个地市级在内,将是我们城市建设、住房建设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6.
赵环 《社会工作》2009,(23):16-17
项目是社工机构发展与塑造社会形象的“生命线”:当前,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与发展,需要积极而审慎地关注机构建设与运作项目的能力。下面我们就刊发两位社工同仁的见解,期待更多的读者朋友参与到“机构项目建设与运作”的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7.
庄汉山 《探求》2001,(Z1):13-14
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论断向全党揭示: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今天,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后,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和生命活力,就必须继续高……  相似文献   

8.
黄海华 《探求》2002,(Z1):8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更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我们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通过我们党的领导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代表中…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协凋发展已初具特点、即,以“民富国强”为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经济改革为龙头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改革、创造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阻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不仅仅囿于经济的层面,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不过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所以,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主体不断跃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性质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坐标体系,并以此出发来说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  相似文献   

11.
新年寄语     
《社会》1999,(1)
在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刻,我们仿佛听到了新世纪临近的脚步声。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以往的20年,中国社会从极端残酷的阶级斗争漩涡中挣扎出来,投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中国终于成为国际社会一成员,开始了用国际惯例办事的步伐。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在这20年中,社会学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欧美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社会学已成为世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感谢作出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决策的邓小…  相似文献   

12.
科学地测度小康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和谐程度,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照或指导,是一项重要而有益的工作。小康的内涵是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选取了26个指标,提出一个包括经济金融、基本生活状况、社会环境、文教卫生四个子系统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利用1990-2003年的数据来测度中国社会发展与和谐程度。在此基础上对1990年以来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乡镇是我国政权的基层组织,是社会机体的细胞。乡镇党建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花都市炭步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务实、创新、求效”的方针,充分发挥1770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72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lop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流.5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农业总产值4.3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8%;工业总产值17.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厉.8%;农民人均收入s100元,比上一年增长15%。全镇刀个行政…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黄禄银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妥善解决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是全国人...  相似文献   

15.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政府行为边守金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改革经历了两个历史性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综观16年改革历程,也还可以被看作为两个大的阶段:前10年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基...  相似文献   

16.
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并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了近10年国民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大转折,一大进步。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会有今天这般的经济速度。经济建设带动了社会发展,增强了“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自觉性。社会发展的光辉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发展的理论地位,使得人们的认识产生了新的跨越、新的飞跃。社会发展现高于可持续发展现。现在到处都在讲,一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的一种回敬,很有意义。不过,可持续发展只是回答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人的全面发石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触及到了发展的本质,同时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周树伟  周木亮 《探求》2000,(2):11-12,15
1998年5月,中共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要使本省地区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的要求,指出要继续增强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两个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省城乡发展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最近,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了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一、广州、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己经 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广州、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是广东省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进…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历史转折的主要标志,也是这次会议确立的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早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就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方针,但由于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一直未能实现。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全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共识:在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是解决国内、国际问题的基础。在反和平演变斗争尖锐复杂的形势下,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当作反和平演变的基础,紧紧抓住不放。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我们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