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5):136-142
《野草》的《题辞》不应该仅仅从鲁迅政治感觉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它体现出尼采思想的影响:世界是个有机体,永远处在运动状态,充满着矛盾、冲突,个体生命和万物一样,有生也有死,但是,世界却生生不息。"我"如同一株"野草"一样,虽然不断遭到践踏,却顽强地生存着,坚守着自我。"我"作为一株"野草"也会被世界毁灭,但也仍然坦然无畏,因为"我"自信是充实的。"我"将"野草"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作为生命存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刘崇 《社科纵横》2008,23(2):121-123
<野草>流溢着鲁迅独有的深沉情思和对灵魂的自我拷问,它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本文尝试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作者如何面对自我、如何面对他者以及怎样塑造理想的灵魂三个方面来对<野草>的意蕴作一新探,从而更真切地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水浒》是部充满野性的文学,复仇是《水浒》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始意象折射了民族性格和心理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林白 《社会工作》2011,(13):1-1
怀玉山以如此庄严的礼遇 将一个清贫园 接待我的造访 不需要任何寒喧与客套 我的双手早已握住方志敏的刚毅 就在那片温暖的注目中  相似文献   

7.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22,(5):165-173
有意义的生命总是故事化的。一个人需要持续的叙事来维持其身份,建立其自我。但《野草》经常取消动作和事件,强调单数的个体,从而悬置了群体身份,消解了故事,使自我的完整叙事成为不可能。《野草》是鲁迅内面精神的静谧花园,呈现为以沉默为主调的失语之语,和以雕塑为聚态的不动之动,与“无地之地”“无物之物”形成了同构关系。这种“言无言”的悖论式写作,实现了一种非故事的故事,反叙事的叙事。而归根结底,是主体的分裂与流动,造成了话语的支离与乖悖。  相似文献   

8.
论《野草》的视觉艺术及其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02,13(6):93-100
本文以具体而丰富的例证 ,细致分析鲁迅的《野草》在视觉艺术上的诸多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其最为显明的三方面是 :受木刻艺术影响而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与精劲的线条造型 ,与陈师曾长期交往而形成设色与构图上的水墨意味 ,以及与李贺诗境相通的既凝重又流动的奇异意象。  相似文献   

9.
田俊武  李霞 《社科纵横》2007,22(8):167-168
严歌苓的《扶桑》是一部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其对边缘人物的书写和对传统形象的颠覆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特征。本文主要从狂欢式的笑、加冕脱冕的结构、狂欢广场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狂欢化来讨论《扶桑》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俞天鹏 《社科纵横》2014,(7):123-125
情感是各门艺术的共通元素,情感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故乡》是一篇具有深厚抒情性的散文似小说,其中的情感结构暗合奏鸣曲式音乐结构,其中的情感张力合符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其中对乡村和城市的态度合符雷蒙德·威廉斯关于乡村与城市的主要观点,本文从音乐角度和雷蒙德·威廉斯相关理论为视角,对《故乡》情感结构的音乐性和社会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小世界中的对话与狂欢--以巴赫金理论重读《小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盈盈 《学术交流》2004,5(5):158-160
戴维·洛奇既是学院派批评家,也是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小世界》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方的《围城》。《小世界》不仅问鼎各项大奖,更受到各个层次的普通读者的欢迎,与此直接相关的原因是它妙趣横生的讽刺、暗辩的双声语言特点和浓重的世俗化狂欢色彩;而这两大特征正是巴赫金的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呐喊》《彷徨》的署名、篇名、地名、人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揭示出作者命名的深刻含义及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并对命名的总体特征作了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13.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主要通过钟鼓楼和四合院等时空叙事装置,使时间与空间、 传统与现代、 历史与未来的合金意义凸显,而小说聚焦北京某四合院一天内的婚宴活动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空间焦虑,使之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京味小说.同时,作者基于其合金文学理论,给予四合院这个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市民社会生态群落以更多的宽容和承认,但宽容克己并不是平等的承认.此外,小说已然显示出的从启蒙到承认、 从同一到多元的日常生活叙事转向及其深层次的伦理困境,在当时的批评界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而是很快淹没在接续下来的寻根和先锋文学主潮中.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究竟是曹雪芹独自一人所创作,还是像书中所说是在“石兄”的旧稿基础之上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形成?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长期困扰红学界的学术问题,运用曹家史料、脂砚斋批语、畸笏批语等翔实可靠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原作者在辈份、年龄、阅历上均不相吻合,因而《红楼梦》应当是原作者和曹雪芹两人共同完成的优秀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7.
张杰 《唐都学刊》2000,16(1):65-69
《红楼梦》究竟是曹雪芹独自一人所创作,还是像书中所说是在“石兄”的旧稿基础之上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形成?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长期困扰红学界的学术问题,运用曹家史料、脂砚斋批语、畸笏批语等翔实可靠的证据,充分证明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原作者在辈份、年龄、阅历上均不相吻合.因而,《红楼梦》应当是原作者和曹雪芹两人共同完成的优秀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2,(19):66-67
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是否还存在着一种哲学的批判精神?如果有,这种批判精神与实证化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处于何种关系?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将实证科学改造为一种批判的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柯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对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客观描述与哲学批判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