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铸剑》完成于1926年10月,写的是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历史故事,是一曲为正义而复仇的壮歌。鲁迅写这篇小说与三.一八惨案有关,严峻的阶级斗争加深了鲁迅对反动统治阶级本质的认识。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鲁迅看来,眉间尺、宴之敖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王立  曲艺 《学术交流》2008,(5):151-155
王世名为父复仇故事,是文史兼备的重要复仇文化个案.金华地方官员汪可受,对孝子复仇充满赞赏,为明代"口述史"的一个焦点人物.地方官员喜怒好憎,对民间传闻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汪可受的前任敏于发现问题、解决有方.汪本人具有清官的"角色期待",善于抓住复仇事件的新闻效应和伦理教化功用.神秘崇拜介入,丰满了清官的文学形象,较为直接促进了清官"箭垛人物"的殖生,是清官破案锄奸文学主题生成的重要环节,清代许多破案叙事模式,都离不开王世名故事的重要中转之功.  相似文献   

4.
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就是“故”事“新”编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如果说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结集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彷徨》,那么,他的取材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却是从一九二二年冬的第一篇《补天》《原题为《不周山》)、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最后三篇《采薇》、《出关》、《起死》,延续了十三年之久,贯串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是鲁迅生前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因而,就鲁迅的小说创作来看,《故事新编》,也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 《故事新编》究竟是什么性质、形态、风格…  相似文献   

5.
张丽娜 《学术交流》2012,(2):146-150
比较文学领域的类型学研究,既适用于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也适用于有所接触的文学现象,只要文学现象存在共通点与契合点,便可能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动因。朝鲜许筠所著的汉文小说《南宫先生传》与中国唐传奇《杜子春》及"杜子春故事"系列小说在题材、故事模式、叙事特征上均呈现类同化特征。《南宫先生传》与"杜子春故事"同为历史修炼题材,讲凡人离奇遇仙修炼。中国和朝鲜的修炼小说情节呈现出类似的三大步骤,小说中修炼人形象实为"仙才之难得"等仙道观念的承载者,中朝修炼小说均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两国作者极力运用想象、虚构和夸张,创造出神奇怪谲的道教世界。《南宫先生传》受到以《杜子春》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小说的影响,同时又濡染朝鲜民族的文学特色与许筠个人的宗教修养及创作趣味。《南宫先生传》与中国"杜子春"故事模式的类型学阐释,验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类型因此构成。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但它所揭示主题的深刻,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这一类作品。而《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以她的悲惨结局启发着读者深思,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既有反抗精神,又无力反抗整个旧制度,最后终于被旧社会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女子,但又不是普通妇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启蒙;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对于旧制度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而“五四”运动又使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蓦地飞仙降碧空, 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蓬子非天子, 逃去逃来吸北风。《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记云:“……又为蓬子书一幅,云‘蓦地飞仙降碧空……(略)”此诗乃,《赠莲子》是也。大约从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七七年初,报刊上出现了不少谈论《赠蓬子》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水浒》是部充满野性的文学,复仇是《水浒》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始意象折射了民族性格和心理  相似文献   

9.
赵光亚 《求是学刊》2012,(5):102-108
鲁迅与(审美)游戏学说关系密切。他翻译与引进了游戏理论,关注余裕理念;对《故事新编》创作中"油滑"现象认定上的自我矛盾与犹疑,折射出鲁迅对于文学游戏的自觉与警醒。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立场,显豁地表明鲁迅对游戏理论独特审美价值的深刻洞悉及运用该理论介入文本批评的理论自觉。鲁迅所谓"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给他的审美选择与文学创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断头台》对《圣经》叙事的全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贤 《学术交流》2005,(2):182-184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断头台》中塑造了阿夫季这一耶稣基督式的人物,他以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借阿夫季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宗教、善恶的一系列思考。小说中穿插了《圣经》中的很多故事,但他所展现的耶稣基督形象和《圣经》所记载的完全不同,同时也将东正教传统中的典型观念如末日论、基督的受难及复活等放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加以全新阐释。艾特玛托夫宗教探索的目标是寻找一条拯救堕落的人类和濒将毁灭的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3,(3):142-151
《罪过》具有莫言文学的风格,也是中国当代小说的杰作。它有莫言小说魔幻叙事的基本特点,也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莫言先锋探索的文学精神。作为一篇先锋小说,在文体方面,《罪过》既有寓言性、象征性,也具有写实性。它以儿童视角将现实的乡村体验转换成神话故事,使小说和世界都生起一种神秘的烟雾,从而打破了以往机械写实的狭窄套路,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虽然以动荡年代为背景,作品却没有进行政治学思考,而是“向内”审视,聚焦于人性,在人性的黑洞里掘进、摸索。这种对人性的审视,又与鲁迅的文学存在着互文性。鲁迅笔下的“看客“”恶童”以及“人生如戏”的悲凉感也在《罪过》中出现。  相似文献   

12.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3,40(5):155-162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媵制源流考     
《春秋》经文曾多次提到“媵”:“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庄公十九年》)“卫人来媵。”(《成公八年》)“晋人来媵。”(《成公九年》)“齐人来媵”。(《成公十年》)何谓“媵”?“三传”解释不一。《左传》:“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谷梁传》:“媵,浅事也,不志。……媵,礼之轻者也”。其中以公羊说对后世影响最大。认为“媵”是当时的一种“礼”,这是“三传”的共识,但在礼的轻重、媵的对象、来媵者的范围等问题上,彼此看法差异很大。这固然与“三传”的来源及传授家法不同有关,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作为一种古老礼俗的“媵”早已属于不  相似文献   

15.
王雁冰 《社科纵横》2012,(11):168-169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和美国小说《红字》中的齐灵窝斯是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但他们的恨源自于对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复仇心理的深刻剖析,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和隐藏其中的人性本质。说明了起源于爱的仇恨终究还要回归于爱,而爱的回归始终是人性追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1,(2):61-67,74
在唐人的小说中 ,有几篇鹦鹉故事很值得注意 ,现在拿来讨论一下。但在讨论之前 ,需要先回顾一下鹦鹉在我国唐代以前文献中 ,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的情况 ,并借此说明中国古人在观念上的变化。而在讨论了唐代小说中的鹦鹉故事之后 ,还要顺流而下 ,看看后世所出现的鹦鹉故事与印度有何关系。因此 ,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唐代以前的鹦鹉故事 ;(二 )唐代的鹦鹉故事 ;(三 )唐代以后的鹦鹉故事。一、唐代以前的鹦鹉故事鹦鹉 ,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诗经》三百篇 ,从首篇开始 ,提到鸟类大约不下 2 0种 ,但没有鹦鹉。《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17.
马金飞 《生存》2020,(4):0164-0164,0122
2016年秋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式进入全国小学一年级课堂,这标志着一门新型德育课程的诞生。统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将在2018年9月进入小学三年级课堂。对浙教版与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发现新的教材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引领教学:其一,教材可以传递教学观念:道德认知取向的品德观到综合品德观;其二,教材可以提供教学内容:故事到生活事件;其三,教材可以指引教学方法:说一说到演一演。德育教材所引领的这种转变,也是我们本教材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新理念。下面结合《家庭的记忆》一课,从4个方面谈谈对教学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显示出我们的政府对尊老敬老的重视。说到"老",不能不说到"考",又不能不扯到"孝"字。甲骨文的"考"和"老",都是一个头发少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甲骨文中的"孝"字,同样是一个头发稀少的老人,怀里抱一个孩"子"。"孝"字既能让孩子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又能让孩子心中升起搀扶年老的父母之情。真是一箭双雕。《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一  相似文献   

19.
<正>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应成仿吾之请去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发表演说,这就是那篇有名的《毛泽东论鲁迅》的讲话.1940年元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1942年,在《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毛泽东都一再论及鲁迅.建国之后,在《论十大关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文中,毛泽东又对鲁迅作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编选《唐宋传奇集》,《古镜记》 列为首篇。他确认该篇作者为隋唐间人王 度。 度,太原祁人,文中子通之弟, 东皋子绩之兄,生于开皇初(约585), 卒于武德中(约625)。其事迹之可藉 《古镜记》本文考见者:大业七年五 月,自御史罢归河东;六月,归长 安。八年四月,在台;冬,兼著作 郎,奉诏撰国史。九年秋,出兼芮城 令;冬,以御史带芮城令,持节河北 道,开仓赈给陕东。十年,弟动自六 合丞弃官归,复出游。十三年六月, 戴归长安。(《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 (上)》及《〈后来传奇集〉稗边小缀》) 鲁迅的考证得到多数研究工作者的公认, 并为许多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