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姚晓鸣 《社科纵横》2008,23(2):167-168
本文分析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简洁与含蓄的文体艺术,并从美学的视角,审视该作品的内涵:整篇小说像一幅油画,像一首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音乐感.对于现代人进一步研究美国散文风格、语言文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媛 《学术交流》2005,(8):137-139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现代广告设计、服饰设计中的象征、对比、夸张以及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等,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分析这些审美意韵,对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中,和“光”相关的描写词汇频繁出现。其中,在表现人物方面尤为突出。既用于夸饰僧人道行之高,又用来虚构佛像之灵异。而且也用在描绘月宫仙女之冰清玉洁和表现贵族公子的美丽姿容。“光”在古典文学中被反复使用,表明这类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古代人的某种审美取向。本文以“光”为考察视角,通过再解读经典文学文本,发掘、梳理其隐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舒 《浙江学刊》2005,(1):122-125
道、禅哲学都重视"心",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光”是理解中世纪美学一个重要节点。在中世纪的象征艺术中,“光”的象征艺术在建筑、绘画及文学等艺术领域获得众多表现,并具有特定的宗教意蕴。“光”在中世纪主要作为外在的源泉、绝对的权威主体——上帝的象征而被表现,由此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神学品格。中世纪“光”的宗教形而上学意蕴之形成之逻各斯根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具有先验性的理念论,他关于投向可见世界的眼睛的视觉和指向理念的灵魂的视觉的区分后由奥古斯丁发展为中世纪光照论(illum inatio)。普罗提诺波、埃里根纳、那文土拉等人都参与完善了中世纪“光”的象征理论。此外,中世纪“光”的象征理论同时好受到亚述、埃及等东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洁 《创新》2013,(2):39-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彰显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以国际格局和时代背景为视角,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燕连福 《求是学刊》2008,35(4):20-24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牛占国  李明华 《学术交流》2007,(10):171-173
普契尼的歌剧美学观是在"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他用现实生活的"小人物"代替争取自由的英勇斗士,力求真切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感情冲突。在《波希米亚人》中,普契尼通过一个极其平常的爱情悲剧故事,来展现普通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温情诗意。该剧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富有诗意的音乐成功地塑造了鲁道夫形象,运用剧情的悲喜交融和音乐主题的反复使用来烘托戏剧气氛,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还让我们品味到了鲁道夫艺术形象悲情与凄美的审美感受;而通过鲁道夫形象塑造孕育出的人性与哲理的思考,更让我们迷醉、留恋和沉思。  相似文献   

9.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10.
孙圆圆 《生存》2020,(10):0125-0125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生活美学的应用备受关注。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许多老师调整教学思路,深入剖析和解读传统生活美学的教育价值和教学要求,找准应用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此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11.
秦红岭 《唐都学刊》2013,29(3):17-2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维系与强化不平等的性别伦理,即男女空间的内外区隔、"看不见"的女性空间、以祠堂和贞节牌坊为代表的女性教化空间。传统建筑以区隔内外、分隔男女为主要手段的空间规训机制,一方面实现了建筑与空间对女性身体、女性活动的控制与限制,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权力格局,并以物质标识的方式彰显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  相似文献   

12.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的需求使人们接受了文化融合设计.该文从入口空间的角度阐释了中西方建筑入口的发展演变,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总结了中西方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差异,从中借鉴其设计精髓和文化,以便探索现代入口空间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设计方法.希望该文的论述能有助于我国入口空间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法 《浙江学刊》2004,(3):20-24
本文认为 ,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三个方面 ,是一种理论话语 ,一种学术建构 ,一种文化现象 ,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 ,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学术上仍然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5.
辛晓玲 《社科纵横》2006,21(9):120-121
本文从散文的品质、散文的平民意识和散文的意境三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国散文的审美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greatachievementsofChina'ssocialistconstructionandthespeedyeconomicgrowthofcountriesandregionsintheEastAsianConfucianculturalcirclehavepushe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ithConfucianismasthemaincomponenttotheforefr0ntoftheworldculturalarena.However,wedonotadvocatereplacingthetheoryofWesternculturalcentrismwiththatofEasternculturalcentrism-'Ibelievetha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laysdifferentrolesindifferentcountriesandregions,andinthefollowingIwillattemptaconcreteanalysisofthispoint.I.T…  相似文献   

17.
张法 《求是学刊》2014,(3):115-123,2
中国型海洋美学的建构,以中国以及世界的海洋审美经验和海洋观为基础。西方的海洋定位是从地理到文化,中国的海洋定位是从文化到地理。西方的海洋观是从波塞冬到科学-上帝,在人与海的二元中以海洋的客观性为基础总结而来的,中国的海洋观是从人兽合体的四海之神到兽形人性的四海龙王到神性观音再到人性妈祖,在人与海的二元中以人的理想而定型。海洋美学的建构应从现实、宗教、科学、艺术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并与其他文化的海洋经验互动而产生出来。  相似文献   

18.
韦蕊 《创新》2021,15(2):92-10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韵味,是中国人在演唱艺术中所追求的深远意味,是民族声乐艺术魅力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其美学标准建立在中国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统和民间的音乐艺术审美追求基础之上。中国民族声乐中气息技巧、吐字行腔和抒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审美特点——韵味,可从气韵、声韵和情韵三方面进行解读,其蕴含的声学、美学、哲学知识丰富,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仍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克西 《唐都学刊》2001,17(4):41-46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与孝、慈、恕、惠、中、和、宽、恭及廉、勤、俭等德目或伦理思想,是传统美德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