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叶时湘 《创新》2010,4(6):19-2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北部湾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广西北部湾港口应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广西北部湾港口要实现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和贸易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主业,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实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和港口对外投资多元化;此外,还要加强跨国际、跨区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方向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北部湾区域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沿海地区,研究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速该区域的崛起。分析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况,在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向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3.
王勤 《创新》2007,1(5)
<正>有关资料表明,国际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物流实现的。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双边贸易额以年均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长,为港口发展与合作带来了巨大的物流和商机。即将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港口合作作为重点主题,正是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之举。2007年2月,为提升港口竞争力、有效发挥北部湾大型组合港的整  相似文献   

4.
陈锋 《创新》2010,4(6):22-25,34
广西环北部湾高校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层次不高,培养人才数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北部湾经济区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广西环北部湾高校的设置、布局和整合应遵循适度超前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结合实际彰显地方特色、联合办学等原则;自身的功能定位应立足于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泛珠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撑、人才保障,为把广西建设成为富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先进省区服务。  相似文献   

5.
张可云 《创新》2007,2(2):26-32
建国以来,中国的区域战略经过了五个阶段的转变,目前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环北部湾区域的发展与合作对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中国区域战略变迁过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方向和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与方向,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应该置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北部湾地区首先需要加强内部合作,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6.
古小松  杨德辉 《创新》2008,2(2):57-63
国家及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合作开发。南宁市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面临多重叠加机遇和制约因素。南宁市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在交通、服务贸易、工业、金融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同时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机制等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金川 《今日辽宁》2004,(6):56-57
锦州港是渤海岸线上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区域性深水枢纽港之一。锦州港1986年开工建设,1990年正式通航。1993年初,锦州港在中国港口行业率先实现政企分开实行股份制经营并成为中国第一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港口。目前,锦州港已建成深水泊位10个,可同时停靠8条万吨级以上船舶,最大乘潮可停靠10万吨级油轮和7万吨级散杂货轮,港口年吞吐量不断提高,具备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和油品、化工品、大宗散杂货、件杂货的仓储、装卸、运输、服务等多项功能,其中油品、粮食、煤炭、矿粉、集装箱五大货种是锦州港的优势。港口目前已同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港口作为国民经济资源配置的枢纽,不断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日本在上世纪依托港口优势,形成了以京滨港和阪神港为中心的两大海岸经济圈,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运用专业化指数和Shift-share(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2—2013年日本主要港口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特点及经济成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日本港口地区优势制造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化港口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港口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把"泛北部湾合作"放在东盟及其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背景下,作一个多维的审视,泛北部湾合作应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要在实现中国和东盟互利共赢的战略指导下推进。在经济合作的基本制度上,遵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原则和制度安排,借鉴GMS合作的一些做法,突出"泛北部湾"的特点、体现泛北部湾区域独特的合作优势,合作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广泛,提出能为东盟接受的行动方案或框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泽 《创新》2009,3(1):44-4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衡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尺。北部湾经济区必须大力提高经济一体化水平,发展成为中国南部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一体化港口群、一体化产业群、一体化城市群和一体化市场体系。同时,为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进程,需要采取推进规划对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搭建融资平台和加大政策扶持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物流基地的设想,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归纳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物流运输的方式,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物流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覃小强 《创新》2007,1(5):45-48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基础设施上,特别是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广西与铁道部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改造南宁铁路枢纽,将柳州铁路局搬迁至南宁,新建和改建广西铁路网。柳州铁路局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域群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莉 《创新》2008,2(6)
在泛北部湾旅游区域合作大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应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从区域旅游大整合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域群的开发策略,对促进该区域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叶大凤  黄锦恒 《创新》2009,3(9):35-38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能否良性发展将成为区域公共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需要建立健全协调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具有操作性的配套行政协议,要从考核机制上引导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向区域协作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政治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有序的政府间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林柱昌 《创新》2009,3(7):40-4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掀起了北部湾沿海大港口建设的新高潮。在港口作业中,特种设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技术手段,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必须紧跟形势的需要,贴近企业的需求,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先行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的开放战略已进入转型期,而国家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定位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无疑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的先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为此,要革新观念,树立发展信心,要处理好开放与开发的关系,同时在地方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争取中央更多的授权,先试先行,这样才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泛北部湾经济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友涛 《创新》2009,3(2):42-45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区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性机遇。但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有可能妨碍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稳定与区域各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积极主动地构建和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和谐,对于亚太、亚洲、中国,对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各国的发展,对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乃至于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在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丽萍 《创新》2007,1(5):41-4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走向东盟的门户和便捷的出海出边大通道;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点和前沿。北部湾经济合作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打通中国东部沿海和"海上东盟"的联系通道。海上通道是中国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心。广西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