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11):47-48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甘肃省各级政府关注和重视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贫困问题呈现多元化,新形势下应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全面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目前甘肃贫困问题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瞄准扶贫对象,理清贫困现状、致贫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有的放矢的精准扶贫,是当前反贫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2):81-84
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当前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将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传递给子女,使下一代人继续陷入贫困境遇。因此,探寻妇女贫困的根源,调整精准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巩固扶贫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均分式"贫困治理、建国后的"合作式"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式"扶贫开发及新时期的"靶向式"精准扶贫四个发展阶段,蕴含着从身份管理到情感治理的嬗变逻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情感治理方式,以高质量发展寻求获得感;完善情感评价体系,建立提升获得感的长效机制;啮合民众内生动力与外部助推力量.当前,要积极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后扶贫攻坚时代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最近若干年在国际上比较流行。中国理论界及实务部门也进行了研究和借鉴。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理论界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贫困问题展开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对我国政府部门在贫困治理工作中如何体现多维治理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总体上看,中国理论界在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测度中国贫困多维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不少成果可以与国际学界进行比较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扶贫实践部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多维贫困的标准,但是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却在精准扶贫思想引导下自觉地运用了多维贫困的思想,并在贫困治理中实际采用了多维扶贫的战略和措施。中国在2020年后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贫困问题将呈现出新特征,需要结合新的标准加以治理,其中多维贫困理论与方法是可借鉴的新视角,可为新时期建立更为全面的贫困监测、预防和扶助体系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京津贫困带面临着贫困和生态脆弱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审视,环京津贫困带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比较薄弱,"生计五边形"显著缩小,这是区域难以脱贫及容易返贫的重要原因.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念,建议通过创新扶贫机制与政策、跨区域合作减贫、发展生态经济、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等,促进环京津贫困带"生计五边形"扩张,进入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减贫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对相对贫困内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以及中国一些发达省份相对贫困治理经验研究,提出中国2020年后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划定思路。基于相对贫困的多维特性和具体致贫原因,识别出相对贫困群体的四种主要类型:脱贫不稳定群体、临界贫困群体、流动型相对贫困群体及特殊困难群体,进而从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为主要抓手、以优化帮扶手段和方式为主要治理手段、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配套措施为突破点、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为核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9):1-5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我们党扶贫理论的新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以自强的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以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以足够的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9):47-50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当前贫困地区农民在精神方面贫困的类型主要是思想不思进取型、文化素质低下型、自卑心理障碍型、攀比心理严重型、道德素养滑坡型、法治观念淡薄型、传统文化缺失型、生活习俗简陋型、家庭残缺不全型等。在精准扶贫给物资、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针对这些类型产生的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实行科学"把脉",组合"开方",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在国家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并走向小康路。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契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也遭遇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要求的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与基层实践中贫困户的非精准定位的矛盾,致使精准扶贫的功能发挥和实际效果受限,真正的贫困户难以受益;精准扶贫意欲在短时间内集聚各部门的项目资源,以便改善贫困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户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缺乏的难题,这使得扶贫绩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想摆脱困境,精准扶贫的重点和用力方向理应是在坚持分类治理的基本原则下,重点支持那些有发展能力的贫弱家庭,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颖 《社科纵横》2013,(1):171-17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失业率逐年升高,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其所面临的生活上的苦难越来越艰巨。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贫困压力,但仍然不能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城镇贫困研究而言,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贫困救助是改善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的最直接形式。本文将针对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救助对策,从而完善社区贫困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6):60-65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对于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阐释了文化扶贫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梳理了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实践历程,分析了当前文化扶贫工作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深化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思路及主要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13.
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将发生转型,相对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实践的主体。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收入测量和非收入测量两大类。前者以收入为基准,辅之等值量表确定家庭规模,采用绝对值或比例值计算,如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与社会贫困线、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线、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和新加坡收入位置法测量等;后者则将群体需求指标化,更关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以A-F多维贫困计数法为代表。相形之下,中国可以针对发展现状,城市采用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农村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划分家庭类型,制定扶持政策;细化转移性收入统计,将政策性转移收入单独列出;提升贫困测量结果应用范围,实现与扶贫政策设计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21,36(1):102-106
消除贫困,振兴乡村是十九大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转向过程公平。基于对甘肃省贫困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短期"因学致贫"现象依旧存在、个体"信息贫困"状况较为普遍、家庭"人力资本"结构失衡、区域"社会资本"支持不足。据此,研究者从教育尺度针对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改善农村办学质量,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7):42-48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使用SATI3.2、Ucinet和NetDraw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2009年—2018年间关于"少数民族贫困+扶贫"文献和题录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少数民族贫困+扶贫"问题研究的主题分类、重点领域和主题间的关联性,从而了解关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5):27-31
本文从贫困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低保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力、公共文化生活贫乏、新农保在贫困村推广难度大,养老依然是村民的后顾之忧、环境卫生长期得不到改善等方面对甘肃省贫困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分析甘肃省贫困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为制定和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城市贫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指对于城市贫困属性的理解问题。如何认识城市贫困的属性,直接影响到扶贫政策的选择。目前关于城市贫困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贫困的绝对性,而对贫困的相对性重视不够;二是过于强调贫困的过渡性,而对贫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8.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贫困成为许多地区资源利用过度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短视并非穷人的本性与专利,贫困不必然破坏环境.要摆脱贫困,就不能种植贫困的种子,要控制人口,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推广生态模式,加大扶贫力度,改善社会环境,使消除贫困和维护良好环境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