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一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及省内其它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环境、新产品开发、企业科技机构的建设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最后 ,给出了进一步提高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一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及省内其它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环境、新产品开发、企业科技机构的建设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最后,给出了进一步提高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艳华 《江汉论坛》2006,(11):13-15
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个人(企业家)和企业,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的创新环境,而不仅仅只是资助科学、基础研究和(直接的或间接的)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的补贴。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的政策取向,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及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提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构成的设想,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丽芳  赵晓康 《河北学刊》2012,32(2):144-147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影响、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力的影响、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资源与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影响,由此说明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也为解答如何改善组织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浅析辽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玲 《理论界》2004,(1):52-52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绿色浪潮”。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了“绿色技术”这一新名词,本文将从绿色技术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绿色技术的基本特征着手,分析一下辽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一、绿色技术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对绿色技术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至今持续了40年,期间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工业、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等五个阶段。所谓“绿色技术”,学界基本的看法是: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消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处于生态系统可容纳的“度”的范围内的技术,是有助于人与…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1.激励机制欠缺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惯性推动,我国企业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都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创新主体地位难以确立。从外部机制看,政企不分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善,地方政府没能很好地从计划体制下的直接介入式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服务,企业没有充分的决策权,创新的自主性大受影响。从企业内部看,制度再造缓慢,产权界定模糊,法人治理存在严重缺陷,经营者重速度、轻效益,不愿着力向内挖潜、改造和创新,技术参与分配的创新机制无法形成,造成企业难以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增强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7.
非国有企业在我国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 ,在主要经历了“抑制与消灭”、“恢复与兴起”、“形成与发展”、“快速与持续发展”等重要阶段后 ,终于从被长期排斥、甚至欲“斩尽杀绝”的“反角”演变成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配角” ,并最终演变成能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又一“新主角”。它的发展理论上包括了“递进性”、“转折性”、“协同性”、“共驱性”、“代价性”等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8.
“融知发酵”模型可以很好地从仿生学视角诠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发酵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矛盾与瓶颈所在,这对于指导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可谓意义重大.在“融知发酵”模型下,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实验室成果转化不利、市场占有率低和相应创新环境建设不完善等层面.为此,吉林省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科技支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企业品牌营销意识、进一步促进官、产、学、研的充分合作,从而保障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并购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典型案例,从并购的特征、动因、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作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程度副词“最”的双层级特征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最"具有双层级特征:极度和甚度。这种双层级特征的形成具有复杂的机制,当"最"指称对象的唯一性被打破,指称对象显著性降低,导致"最"所指层级降低;此外,参照项减少以至于淡化,可比属性的比较无法实现,除了层级高度再次降低外,客观性还遭到破坏,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主观、绝对、层级高度为甚度的义项。"最"成为一个多级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1.
产品缺陷认定,是产品责任法的核心问题之一.产品责任案件实际上都是从缺陷认定开始,并围绕其展开的.在国际产品责任法中,美国产品责任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美国把产品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警示或说明缺陷,对缺陷认定有一定的标准.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认定存在一定缺陷.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应借鉴美国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并从区位因素、人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发展战略和创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各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指出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链条是串联式的,企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活动与市场的联系是间接的,激励成本较高.要有效地激励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须重构企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使由串联式变为并联式,使科技人员与市场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  相似文献   

14.
石蕾 《学术论坛》2008,31(4):94-97
在新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而从知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知识重新组合和再生的过程.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就需要使知识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再生,使得企业内每个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在企业最大范围内共享.文章具体论述了企业在实行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创新是政府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相较于从制度变迁理论的新旧体制转换视角对政府创新做出的经典解释,政府过程理论的“偏离”假设,为从政府在现实与法理的“摆动”中寻求体制机制创新的解释提供可能,丰富了其存在的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现实政府往往在适度、过度以及多重“偏离”所形成的合力中实现发展。但从制度的“路径依赖”看,法律和现存制度并不具有使那种正向“偏离”合法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将其——至少是高效地将其纳入现有的法律和制度,需要进行有目的性的政府干预。而体制机制创新正是最为典型的干预手段之一。中国政府职责体系的优化路径,能够典型地反映清单制度作为体制机制创新对“偏离”现象发挥的关键作用,揭示其功能实现的基本逻辑。这对于政府创新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清海 《东岳论丛》2002,23(2):132-135
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勃兴 ,世界各国新一轮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要实现民族的复兴 ,就必须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培养千千万万个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塑造最根本的一条在教育。学校教育非常重要 ,但目前的问题是学校如何搞好因材施教。相对于学校教育 ,后续教育对创新更具实质性意义。对企业而言 ,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型人才 ,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后续教育。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创造型人才辈出的沃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昌河集团公司创新发展的宝贵实践经验,提出了企业创新的三个中心环节一是战略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年鉴的国际化,既包括中国年鉴编纂出版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也包括中国年鉴“走出去”,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要求“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中国年鉴在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开辟世界了解中国“窗口”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从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轨迹来看,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机制的创新是云南外贸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目前云南外贸体制改革和企业机制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云南外贸的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云南外贸体制逐渐转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自由贸易体系和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使外贸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以促进云南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