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时,文人非常重视砚,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砚中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被称之为四大名砚,其中有的或为名人所使用,或造型独特,质量上乘,巧夺天工,稀世罕见,为历代文人所乐于收藏,有的已成为砚中之宝,甚至列为国宝。这些宝物有的  相似文献   

2.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3.
《宝砚庄》塑造了大时代中善良、热情、坚韧的砚乡小人物群像,有勤劳淳朴、护卫砚乡文化的普通乡民,有德艺双馨的制砚工,有独立自强的自梳女。有漂泊辛劳的昼家人,等等。该作多方位地展示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砚乡人多样、平凡的生活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2009年5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砚都"——广东省肇庆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全国各大名砚之间的交流,发挥"中国砚都"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会共收到论文63篇,编印了约有35万余字的《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相似文献   

5.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6.
澄泥砚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古代生产澄泥砚的地方很多,以山西绛州(现为新绛县)生产的较为有名。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在唐代被誉为“唐砚”,之后,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使用。惜乎烧制澄泥砚的技术在明末清初失传。后乾隆皇帝因喜好澄泥砚,特派砚工取泥于绛州,制作于江苏,然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7.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9.
尹忠华 《新少年》2023,(5):8-11
<正>松花石砚又称松花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端砚、歙(shè)砚、红丝砚,并称古代四大石质名砚。起源于明朝,清朝时被封为宫廷专用御品。松花石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用于研磨墨、书写或绘画的文房用品。2014年,由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临潭县,因排河环绕,古称跳州,是我的家乡,出产批砚。近来来,常见不少书籍报刊提及洮砚时,总喜欢冠以中国三大名砚之一、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等誉称,见此私心窃喜,觉得随着挑规身价的不断提高将势必推动洮河文化的研究。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绍攻取吐着氓、宕、桃、曾四城算起,洮视传入中原的文化历史已有九百多年了。在此时间,历朝历代都有对它的载记,但可惜的是,这些载记大多只有三言五语,并且分散在文人墨客的诗文或论砚的专书中,非常零碎和简略。远不如端敦二砚有多种专门的谱笺史志可比。早在1974年,我有幸得到…  相似文献   

11.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端砚收藏     
里辉 《山西老年》2008,(10):30-30
端砚,即端溪砚。古代文人赞曰:"文房四宝砚为首,四大名砚端占魁"。端溪砚产自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端溪水一带。其问世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自它问世以来,便深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端砚叙事"是钟道宇试图重构岭南文化诗学的切入点。他在有关采砚、雕砚、藏砚、养砚等系列故事的讲述中,重新挖掘岭南先民对自然、社会、历史、道德、人格、情趣、韵致等诸多方面的心灵体验、情感诉求与价值评判,并重构了一种天人合一、道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存的多元的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所谓"四宝"砚为首者,正是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清代文人谢曾收藏有一方唐代澄泥砚,"虽至交,不与之见,唯著书时用之"。足见宝爱之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当代名家端砚珍品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黎铿大师的“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等砚中珍藏品以100多万高价成功拍卖,一时间成为端砚界的轰动新闻。  相似文献   

16.
谢伏 《老友》2012,(3):57-57
人们都知道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大收藏家。纪公在做学问的闲暇,十分喜欢收藏。他一生嗜砚成癖,其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所以在流传至今的遗物中,大部分是砚石。在《阅微草堂砚谱》中可以看到他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赠送的。  相似文献   

17.
残碑断碣是文人治砚的重要材料,黄道周断碑砚即系苏轼墨妙亭诗碑残片雕琢而成.以古代碑刻为砚,是士人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风尚使然.黄道周以断碑为砚,尚友苏轼,体现的不仅是黄道周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认同,更体现了对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黄道周殉难,其断碑砚辗转流传,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后人珍视黄道周断碑砚,既是因为苏轼的书法、人格,也是因为黄道周“文章气节两不亏”,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元尚 《北京纪事》2009,(6):87-89
藏玉讲究有玉缘,中国砚研究会会长金彤对我说,藏砚也要有缘分。这种藏缘不单是一种个人的好恶,更是一种悟性升华所带来的相知相遇之快感。对于这种缘分,有人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如此一来,藏品就没了标准。其实作为物来说,藏品本身就谈不上什么品位不品位的,只有通过人的悟性把握,一件藏品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灵有气。  相似文献   

19.
砚文化漫议     
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书具文化,即文房四宝与其他各种文房杂具,如笔架、镇纸、墨盒、砚滴等,其中化力最多的就是砚文化研究。各种书具中,用以调色研墨泚笔的砚是最复杂、最丰富、最精采的部分。 在翻检最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时,我发现关于砚的有些词目解释错了。虽然对宏大的文化工程《汉语大词典》来说,这些错误只是白璧微瑕,但是我感到还是有匡正的必要。试举三例。  相似文献   

20.
巨砚问世     
广东肇庆市黄岗大德利端砚厂雕刻的一方“仿古兰亭”巨砚问世。该砚长2.68米、宽1.88米,重逾2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