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所”字结构指的是“所”或“所+介词”与谓词性成分组合构成的结构。《说文解字》中,“所+VP”有四种结构类型,“所”可以提取与VP相关的受事、处所、工具、原因或方式,还可以不提取任何语义成分;“所+VP”多数用作判断谓语,还可用作定语、宾语或主语。“所以+VP”只有两种结构类型,基本全部用于提取工具,基本全部用作判断谓语。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3.
属性名词是指称事物和现象属性的名词。[+内容]特征是属性名词的属性值语义特征之一。受[+内容]特征制约,[+内容]义属性名词经常选择四种特殊句法结构:“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S主体+的+N属性+有+V属性值”、“V属性值+N属性”、“以+V属性值+为+N属性”。这四种句法结构都可以变换成“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同一句法结构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体。与此相对的是,[-内容]义属性名词往往不能进入上述句法结构。分析表明:特定的语义特征会选择特定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4.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VP NP 的”这类职业称谓短语“NP”化的分析,试图为这类职业称谓短语在交际中的显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又VP1又VP2"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可知,"又VP1又VP2"表述焦点在外层意义上多渲染一种状态、性质或烘托一种气氛(开心、愤怒、热闹).  相似文献   

7.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角度看,“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其语义范畴由空间域隐喻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来源。依据等认知域;“从+X”对句中动词具有选择性,与其组配的动词只能是位移动词,不能是非位移动词;在“NP1+从+X+VP+NP2”句式中,“从+X”与NPI、NP2和VP的复杂语义关系是影响该句式理解的主要因素。从语用角度看,“从+X”具有话题功能、衔接功能、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金圈 《兰州学刊》2010,(7):157-160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 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野 《云梦学刊》2004,25(3):100-102
用生成语法理论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结构分析几种汉语现象———意义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句子、V-V致使结构、得字句和使字句,便可发现不同的汉语现象都可用VP壳做出同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表祈使义的反问句"VP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时期的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VP不是?"可以是表示提醒义的反问句,也可以是表示确认义的反问句.但在明代,"VP不是?"还是一种表示祈使义的反问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尤为突出."VP不是?"相当于"VP不行(吗)?"其基本的语用意义是表示祈使,但还有表示责备这一附加的语用意义,责备程度有轻有重.  相似文献   

13.
"早不VP,晚不VP"构式中VP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该构式通常用于表不满、责备、意外的语境中,起着强调或突显责备语气的作用;它能表示责备的构式义,该构式义是说者把不满的情景语义附加在构式上而形成的,其构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该构式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它既传递反预期语言信息,又表达了说者对言语事件或行为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邱斌 《北方论丛》2007,(1):67-69
Nn类“差点儿没”是一个固化的语言单位,其固化过程在明清时期已经完成。“差点儿没”固化的方式尚不明确,其固化的可能方式,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1.Nn类“差点儿没VP”由句式杂糅固化而来,杂糅是将表达相同语义但格式不同的两种句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句式。Nn类“差点儿没VP”有可能是由“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这两种近似句式杂糅而来的。2.Nn类“差点儿没VP”由反语语用法固化而来。在Nn类句式的“差点儿没”固化之前,有一种Na类“差点儿没VP”句子用做反语的修辞格用法,后来这种用法的反语语气淡化但格式保留下来,最终形成固定语“差点儿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京、厦门、阜阳三个社区为单位,以"有+VP"格式为切入点来考察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言语社区形成的过程中语言认同在逐步的形成.而且,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比如,口语中"有+VP"句式使用率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厦门"(77%)>"南京"(59%)>"阜阳"(32%);与此相应地,各个言语社区对"有+VP"句式的积极评价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厦门"(82%)>"南京"(75%)>"阜阳"(53%).书面语中的情况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萍 《学术探索》2013,(8):96-99
近来“各种+非N”这种不合语法搭配常规的新用法已悄然出现,如:“各种+VP”、“各种+AP”、“各种××,各种××”等。我们注意到,这些用法最初活跃于网络语言中,但较短时间内便已在日常El语中广泛使用,被媒体接受,并有向书面语扩展的趋势。“各种”的新用法,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结构上都有新的特点。这些新用法的产生,与其语义、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在“概念旅行”后出现的“概念延展”问题,研究者们通过“概念加形容词”的方式提出了“民粹民族主义”与“民族民粹主义”这两类概念亚类型。但是,这并没有让两者之间的混淆问题得以解决。对此,我们可以运用“最小-最大”策略的方式来剥离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相关属性,进而对比两者的异同。通过概念分解,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出现概念混淆的原因是两者在决定性属性中的家族相似性以及伴随性属性间的共性。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民族主义紧紧围绕民族与国家这两个决定性属性,民粹主义则以人民为核心进行概念建构,其各自的伴随性属性主要围绕决定性属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清初鲁中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中使用的四种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结合稍早于聊斋俚曲创作年代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材料,着力探讨了“VP不曾”、“VP不VP”以及“VP没VP”这三种疑问句式在近代山东方言中的发展,并力求得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与一般存在构式不同,"有·专名+VP"侧重用于陈述事件,"有"确认与专指实体相关的已存在事件,其用例在近代汉语叙事语篇里尤为集中,是近代汉语里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0.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属于同一基本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即“原型”)和非典型成员(即“边缘成员”)。禁忌语具有该类范畴的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在概念上更具凸显性,更易引发人们较高的认同率,使人们产生较为敏感、激烈的认知心理反映;与其对应的委婉说法则具有较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且其边缘属性易与临近范畴属性相交叉,人们对此产生的认同率较低,引起人们的认知反映较模糊,产生的不快也较少。而且,人们使用委婉语时,会凸显不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带有个体差异的认知心理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