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垣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论著,璀灿夺目,有口皆碑;而避讳学虽是旁枝逸茎,也是他属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著《史讳举例》,对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现象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指出不同朝代的避讳特征。阐明避讳学对考史、校勘乃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国学研究中一个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10月5日,中山大学刘节教授应广东历史学会的邀請,作了“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几个問題”的学术报告。刘节教授訊为,史学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历史哲学、历史編纂学和历史考据学,而以历史編纂学为其主要內容。历史哲学是历史編纂学的指导;考据学則是一种根据邏輯方法考察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学問。因此,这三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史学史也就是史料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的代表人物是司馬迁、刘知几、司馬光、郑樵、章学誠和李贄,而以刘知几和章学誠为最重要。刘节教授說,中国史学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是萌芽期——先秦、殷周两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3.
王应麟一生怀有"词科"情结,影响到他的行为选择和著述取向。他的《辞学指南》是现存唯一一部研究宋代词科的专书,在中国科举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又在文体形态研究、骈文批评思想和文话著作体裁特点等方面,为中国古代文章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这就是此书在学术史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着重阐述陈子展先生在中国近代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陈子展先生对近代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他的两部作《中国近代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学史》,在这两部作中,他提出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属于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这些见解对1898年至1928年这30年间的近代学发展做了有价值的分析与总结。两部作被学术界公认为在中国近代学研究史上具有早期开创性意义,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20年骈文研究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2 0年是骈文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研究 ;骈文与其它文体的关系研究 ;骈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研究 ;骈文学史的研究。骈文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骈文学研究力量还很不够 ;骈文学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有待加强 ;骈文学研究在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方面应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研究百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于 2 0世纪之初 ,标志这一学科形成的 ,是 2 0年代鲁迅、茅盾、顾颉刚三位重镇人物的出现。他们的卓越成就为早期中国神话学树立起三根坚实柱石。三四十年代在典籍神话研究和田野调查方面有所深入和拓展。 5 0至 70年代 ,是大陆研究的相对沉默期 ,但台、港地区比较活跃 ,成果可观。进入历史新时期 ,大陆神话研究在基础理论、神话本体、少数民族神话、以及神话学史诸领域全面突进 ,视野开阔 ,方法多样 ,出版专著近 80 0部 ,发表论文及有关文章 6 40 0余篇 ,数量质量均显长足进步 ,成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学史属于文学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进行历史的总结与反思。 宏观研究——文学史观——文学史学,构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史研究理论探讨的三部曲。 文学史学所关注的对象不是文学史自身的历史,而是文学史学科。史学原理(史学学)和史学史构成了文学史学的基本范围。此外,还有史学批评,是就个别史家或文学史著作加以批评。 文学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文学史研究和编写提供历史与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史稿》,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扬雅彬几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所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全书共五章。作者按时问顺序,从戊戍维新派代表人物学习西学,与社会学结下不解之缘写起,载至1949年。作者将这段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即:社会学的传入时期,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时期,社会学在中国成长时期,社会学的中国化时期。系统地描绘出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概貌。在写法上也有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9.
谢桃坊先生的词学论文选集《宋词辨》近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词学研究”、“宋词评论”、“词林考证”三部分 ,共选录了先生自 1981年以来的 33篇作品 ,皆以考辨为主 ,故以“辨”名书。此是先生继《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之后 ,奉献给词学界的又一部力作。词产生于唐而盛于两宋 ,千余年来 ,人们始终没有间断过对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的关照 ,但在起初很长一段时期内 ,还主要是以一种感悟式的点评方式 ,出现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笔记类的作品之中 ,缺乏自觉的词学理论体系及词学批评范式的建设。近代以降 ,词学研究渐渐引起人…  相似文献   

10.
一部老学史,就是后人根据思想文化诸领域不同需要,引申发挥老子学说的历史.汉魏是老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其间老学经历了一个结缘政治、走上神坛、回归理性的发展过程.汉魏老学发展的三次方向性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考察汉魏老学的发展演变轨迹,揭示汉魏老学分野的背景原因,对于老学史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禁忌·禁忌语·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波 《殷都学刊》2003,(2):104-107
禁忌孕育了语言的灵物崇拜并催生了禁忌语。禁忌语是禁忌观念的反映 ,是社会文化的镜像 ,是社会禁忌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委婉语只不过是在对词汇禁忌的精雕细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替代形式 ,而新生代的委婉语却是在人们禁忌观念的嬗变中涌现出的礼貌用语或者“化妆词语”。  相似文献   

12.
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产生、存在和延续 ,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功能。禁忌的研究和运用 ,不能脱离使用对象、环境、时间、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 ,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话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寄生词在明代文言小说中的运用是明代小说文体观念变迁的重要表征之一。就其运用数量和承载叙事功能的变化而言,我们可以将之分为洪武-永乐,景泰-成化,弘治-万历以及万历后4个阶段进行阐述。寄生词在此期间由多到少,又由少及多的嬗变轨迹,一方面折射出明代文言小说文体观念的渐趋成熟,小说创作技法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了明词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是雅俗文学共生互动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4.
避讳语是书面恭维语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语用意义远远高于文化层面的研究范畴。避讳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交往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中,在女性群体中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在男性群体中的使用频率,在社会层第关系中避讳语体现了其尤为突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5.
叶建军 《云梦学刊》2007,28(5):139-141
禅宗文献《祖堂集》中感叹句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一部分感叹句格式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产生,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延续性;另一部分感叹句格式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体现了句法格式的发展性。从感叹句这一视角,可以看出《祖堂集》的口语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反映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它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列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占据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陈庆军 《学术界》2012,(3):138-143,286
作为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建筑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而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直到1953年才首次接近徽州建筑,较全面的研究近30年以来才得以展开,本文将立足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背景,对中国建筑史学中徽州建筑所处的两个阶段进行阐述,试从地缘、时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旨趣等方面,重点分析徽州建筑缺席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索隐思想是一种神学阐释方法,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本源于基督教,后来的人类历史也都在《旧约》中有所预示。利玛窦在华建立了"适应"的传教策略,希望在原始儒家文献中找到基督教的痕迹。利玛窦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其"适应"策略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先声。中国索隐派由白晋建立,傅圣泽、马若瑟、郭中传等人是核心人物,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易经》上,希望从中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信息。因为礼仪之争,耶稣会在华传教在清中期中断,到晚清才由新教重续其业。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以译介中国经典而著名,他对于《易经》以及其他中国古代典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这些书籍中的"上帝",即是基督教的God。理雅各的思想可视为中国索隐派之后继者。易学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与这些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中国索隐派有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20.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14,(2):117-120,154
单一语言的思想内容与风格形式关系十分复杂,双语转换的翻译的内容和形式再现就尤为复杂。译界普遍提倡、争取却又难以实现的上乘之译,当然是从思想内容到风格形式的全面严格对等。而在翻译实践中最为多见的实际翻译效果.则是思想内容忠实而风格形式有异,它们仍算是不错的译作。还有第三种情况有时难以避免,但还是应当尽量克服,那就是形式风格相近而内容意义相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