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庄子》诠释史上,"六经注我"这一诠释理路至明遗民而臻于极致,他们借《庄子》以抒发自己的遗民情怀.觉浪道盛创"托孤说"以表达自己对故君故国的情感,方以智继续发扬此说,以期发扬儒家的忠孝思想.钱澄之谓"内篇凡七,而统于游",通过对"游"的阐释而表明自己的出处和态度.傅山则"以大鹏自勉",彰显自己的独立气节.明遗民对《庄子》的误读却增强了其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赋予古老的经典以现代活力.就此说来,"六经注我"虽然有穿凿乃至背离经典的过失,但也不无"再造文明"的功效,是可以与"我注六经"并行的.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怀有亡国之痛、处于艰难境遇中的遗民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对其作出了不同的思想定位。佛教高僧俍亭净挺判庄子为禅学一支,觉浪道盛则以庄子为"尧孔真孤"。受到道盛的影响,儒家学者中的方以智、钱澄之同样把庄子归入孔门,并试图以易解庄,会通庄儒。而傅山却基于开放的子学视野齐同庄儒,且奉庄子为精神导师。王夫之则一方面断言"庄生非知道者",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凡此种种庄子定位之说,皆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特殊心态的表现形式,其中蕴涵着虚无遁世、个性解放或隐身守道等复杂的思想特质和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历代阐释者众多,蔚为壮观,今人名日"庄学".本文研究明代"庄学",主要考察<庄子>一书在明代的传播,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明初至中期,程朱理学独尊,<庄子>被视为异端,几父无学者问津.第二期,正德嘉靖时期,王学勃兴,老庄重新引起读书人的兴趣,甚至将老庄语引入科举时文,评点<庄子>,以儒解<庄>,蔚成风气.第三期,晚明至明亡后,对<庄子>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儒道互补,三教合一,最后则成为遗民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通解庄子"两行"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道两家既对立排斥又吸收融合的现象,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明末的大儒王夫之(船山先生),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站在儒家道统的立场痛斥佛老,甚至指责陆王的言论是打着儒家的招牌,实际宣扬佛老的邪说,乃真正冒牌的"异端".一方面批评宋明儒的"出入佛老"不过是"互为缀合"以相糅杂",所涉并不深.至于他本人对佛道的态度,则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并且付诸实践,他不但遍注群经,同时也注解老庄、法相等佛道的经典.藉注解的方式,发表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又因为他特别推崇庄子,既注解庄子,又作<庄子通>,认为庄子之学可以另立一宗,不但有别于老子,也与佛法迥然不同.本文的解读,正是希望藉船山解<齐物论>来认识庄子的"本来面目",以及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两行"说的妙处.  相似文献   

5.
《药地炮庄》是方以智晚年代表作。此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觉浪道盛的"托孤"说为核心,把道家的庄子改铸成接续尧孔、归本《易》《庸》的儒家嫡传;二是方法上采用"参同""炮制"和"拈提"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禅学色彩。所谓"参同",是指通过参究的方式,悟得两家思想中的相同或近似之处。所谓"炮制",是指平列各种不同或者相互冲突的言论,使阅读者产生疑愤,并从疑愤中获得一种理解。所谓"拈提",是借用禅宗的公案、机缘或者禅家的风格、术语提点《庄》书,使人获得一种暗示。三种方法虽有重同、重异之别,但都建立在觉悟之上。《炮庄》的这种做法,既是对庄子"卮言曼衍"、边说边扫风格的继承,也是晚明以来"三教会通"论盛行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6.
庄子思想如何定位,是庄学史上一重要问题。钱澄之作为清代“以儒解庄”的代表,尝试会通《庄子》与《周易》。其“以意逆志”之解释原则、庄本于《易》的核心主张、辞达而止的行文风格,皆独具特色。其中,某些观点深受觉浪道盛“托孤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严复<(庄子>评语>是中国庄学阐释史上的重要著作,虽字数不多,而新义颇出,使传统的<庄子>阐释,转而成为具有现代思想内涵的<庄子>理解,给人以诸多启示,为中国学术开出不可忽视的新路.原其全新评语的形成,实因严复既学贯中西,又中西并重,不因西学之新颖,而鄙弃中国传统学术,且能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综合素养,复以时世剧变之刺激,深怀忧国忧民保种救国之赤心,治学不为求利禄,一心只求"见理极".故能广译西人各种新说,启迪国人的思维,又深刻批判中国社会固有的弊端.诸种因素缺其一,<(庄子>评语>之新说便无由问世,这也是令人重读严复<<庄子)评语>所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9.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0.
张衡在东汉可谓是"士"的先知先觉者,他以<庄子>"髑髅"命篇的<髑髅赋>,是汉赋中第一次仿庄子寓言而作的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体现了张衡对人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此后汉魏赋家多有此类作品,<庄子>"髑髅"作为论及生死的文学意象因此在魏晋得以传播,张衡的首开之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