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禹彤 《理论界》2009,(10):149-150
任何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独特的自然风土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的,同时又伴随着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继承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依托本地自然条件,不断汲取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及朝鲜半岛(韩国)的饮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朝鲜族饮食文化,其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在中华饮食中独树一帜,为民族事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8,29(3):50-54
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朱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3.
论云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饮食文化渊源久远,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中国区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云南饮食文化又有发育程度较低,缺乏成熟内核与统一风格等弱点。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发展、民族构成与现实影响是左右云南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云南饮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影响云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因素、云南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历史时期云南地区与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秦汉之际“民以食为天”这个著名的命题出现的时候,实际上“食”不仅只是粮食,而是人类已经从采集野果、茹毛饮血进入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层次。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社会的发展、食物生成的地缘差异、不同群体的文化构成以及饮食工具和操作技术的精进,又使人类继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精美的饮食文化。这也就说明文化正是人类所用以达到生活目的之一种手段。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这种多维的饮食文化之中,回族的饮食文化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链。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推动旅游资源与饮食文化的整合开发,既深入挖掘旅游地饮食文化及餐饮业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饮食旅游的营销价值与独特吸引力,成为目前及未来旅游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探讨和研究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饮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表现为由菜系、民族民俗饮食、餐饮产业和节事构成的饮食景观体系,经组合成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餐饮产业培育和节事及文化营销等策略机制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渔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师 ,而且是一位美食家与园林艺术家。他的饮食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诗情与雅意 ,表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与美学意蕴。作为明清之际风流名教兼而有之的文人 ,李渔的饮食文化具有崇尚自然、富于审美与文化内蕴的特点 ,尤其是注重养生之道。这同他富于生活情趣的性格特征及其主体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鲜活的文化。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类维护自身繁衍、保护文化多样性、探寻最合理可持续生活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饮食非物质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最脆弱且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基本文化基因,是社会意识、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也是饮食文化传承、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文化、饮食文化清晰界定基础上,提出饮食意识文化、饮食物质文化、饮食技艺文化这一新的饮食文化分类体系,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分析,又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国际申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丽 《学术探索》2001,(6):67-70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只有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表征,研究饮食文化的变迁对于理解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所选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民族间长期的社会交往对新疆汉民族的饮食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菜谱翻译方法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圆与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文化联系。作为一个社会性属概念,圆是女性的空间象征符号,是远古时期大母神"子宫崇拜"的结果。圆文化浓厚的性别文化色彩直接影响了中国哲学上的圆道观以及圆美意识,且渗透在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层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意义,主张针对种种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引导公民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乃“心之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从文化的视角透视人的心理, 倡导多种心理文化的差别共存, 为心理学的发展及最终的多样性统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积极探索中国心之文化及其心理健康功能, 有助于提升中国心之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践、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各种民族文化与思潮相互激荡、错综发展。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撞挤压,同时潜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前提是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关键是积极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加强自身文化的世界性,根本是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华文化三大文化形态。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导向,是"魂";和谐文化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是"体";中华文化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是"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核心价值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在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具体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地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的根本之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柳 《学术探索》2013,(1):136-139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一风格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也才能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使之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生产、设计出更多的由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牌产品,到那时中国才会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17.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9-84,107,108
就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而言,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外华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种传播和接受伴随着华人移民海外的步履而展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还参与了海外华人文化的重塑。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译介,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薪火的愿望,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对传统小说、戏曲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学者是一支独特的学术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多可借鉴处,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for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nimal associ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are various with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commonly used for describing the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 vividly. The same animal often has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which could be rather confusing without enough 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ragmatics, the paper analyzes animal associ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ree aspects as mutual animal associations, different animal associations, and origins.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but also controversial, food trends of the past years is convenience food.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underexplo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terogeneity in (convenience) food consumption (a feature of a food culture’s cuisine) and me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of a food culture’s structure). This study hopes to illustrate that convenience food can be interpreted both as a means to maintain a food culture’s structure and as a means to overturn it. Latent Class Cluster Analysis is performed using data from the HBS 2005 survey on families’ food expenditures to conceptualize convenience-orient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ies’ meal behaviors. Whereas outsourcing cooking is most prevalent among single-person households; two-or more-person households are most likely to buy unprocessed and natural foods and to spend most time cooking and eating in. A higher consumption of convenience food is also more likely to affect individuals’ kitchen than table hab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