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狭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三大类.萨缪尔森、布坎南和奥斯特罗姆等指出了广义公共物品面临的典型问题,如搭便车问题、排他成本问题、公地悲剧问题、融资与分配问题,并基于不同的物品分类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纯公共物品理论、俱乐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近期广义公共物品的研究重心转向了供给问题,政府供给、私人供给、自愿供给与联合供给及各供给方式的匹配与融合是广义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方式.研究表明,生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与公共物品理论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的开创性研究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造成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供给的失败,政府被认为是公共物品的必然的提供者,但是现实中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不断出现,这使得我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重新思考。公共物品性质的非纯性、可变性,政府的提供是有成本的、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可分离性等几方面奠定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但是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成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它的供给主要有城市政府直接提供、间接提供和市场提供三种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 ,市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性是评估公共物品供给效用的重要标准.制度性公共物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本身既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也对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给有指导作用.基于苏南小城镇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研究如何通过制度性公共物品的可持续供给推动各类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解决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新方法——实施,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该方法实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途径,并证明了机制能够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和有效利用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是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必须得到有效解决。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区自主供给,现阶段应该大力培育社区自主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由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逐步向社区自主供给的主导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7.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构成,在实现过程域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及提升供给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之义。而塑造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的“复合型”参与,是重构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寻求“供给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价值链”理论和复合治理理念的引入,为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内部行政化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结构图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借鉴。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能,有赖于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公共物品复合主体内部不同供给结构间的糅合互动、相互支撑和互惠共享,准确把握社会公共需求的“脉搏”,及时应对公民多样化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收入差距过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共物品供给要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弱势群体和西部为重点,各级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中要担当主要责任,按照均等化提供、重点提供和混合提供的原则,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稳定。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的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制度分析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密切相关,政府管制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品的远离市场性。福利国家危机的频出使倡导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开始叩问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现实中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供给方式上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中基层政府直接供给的功能减少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应更好地体现在构建科学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准则,发挥其在供求、竞争和价格体系上的监管职责及遏制腐败的滋生。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政府监管的缘由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对公共物品的划分,分别针对人造公共物品和自然公共物品提出了供给主体与管理主体的确立提出建议。通过供给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明确化来实现公共物品有效(供需相契、供需平衡、品质提升)的供给,推动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但是,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传统的一元供给思维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供给体制下出现了“高原现象”,因此,需要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供给已经成为可能,而多元供给体制的建立必将成为有效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可以有效地节约投入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但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尤其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村财政收入更加困难,用于公共物品的投入更加紧张。因此,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从农民的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求表达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等可为当前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我国农村1983—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收入效应。结果显示,农村基建、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上述公共物品供给每增加1%将分别引致农民纯收入增长0.09%、0.12%、0.13%和0.62%。在长期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均衡关系。同时,在短期中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均能有效带动农民纯收入增长,且贡献度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农村基建供给的收入效应还不显著,亟待做出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公费制度改革以后,学生开始承担部分费用,由此产生了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资助政策也应运而生。教育资助政策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对公共物品排他性标准的科学界定避免了教育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政府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是实现供给方式最优选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主体,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加强农村重点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科学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健全农村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历史条件限制,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了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扶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体制不完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在供给体制、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以价值链模态体现的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公共物品价值链是以满足公众公共物品需求和实现供给价值增值为目标,基于供给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和泛资源整合,构建的纵向环节及多元主体交互联结参与集聚的适宜性公共物品供给创新模式。与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比较,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在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具有独特属性,具有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其治理生成效应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可以通过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乡村社区性公共物品供给的社会行动出发,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探讨,认为一个乡村社区要实现社区性公共物品的有效自主供给必须依赖这样的社区基础:既具有内、外社会关联,又具有一个公共权威中心。其中内部关联能使社区形成一个共同体或多个功能不同的共同体的联合,建立在共同体内部的规则、意识、道德等能够构成一个激励的环境,克服社区成员在集体行动中的困境,形成公共物品生产中一致行动的能力;外部社会关联能使一个乡村社区从外界获取资源和行动能力,而公共权威中心是使社区成员各种利益相关化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探讨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因素,提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此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模式是政社合作型。政府与村庄之间在资源上的相互诱导与吸引,导致资源低效、浪费和不均衡不合理供给,即农村公共物品的“诱致性供给过剩”。农村公共物品“诱致性供给过剩”主要源于政府自上而下项目激励、村组干部横向社会竞争和村庄自下而上资源吸附三重机制。化解农村公共物品“诱致性供给过剩”问题,可通过包干式资源投入、监管结合的村财制度和落实村级民主参与制度等,对“公有”和“共有”的“公共池塘资源”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