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疆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在“五通”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边疆地区恰逢中国政府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支持与周边国家合作诉求及意愿强的机遇,也面临周边安全环境恶化和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风险。边疆地区需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借助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参与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
王媛媛 《东岳论丛》2022,(11):165-172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具有创新性的全球治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是重要发展方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已在合作机制和政策协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丝路电商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同时还存在对数字经济认知不一致、外部环境压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数字经济规则和机制建设不足等挑战。未来,要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强化“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和经贸往来、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系统总结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新变局,并提出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五个转型:在政策方向上,由以“走出去”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产能合作上,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以绿色数字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在产业结构上,由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到发展现代化产业和发展特色产业并重;在建设目标上,由经济建设为主到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在推动动力上,由政府推动为主到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并重。  相似文献   

4.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要素、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通过开辟国际循环新空间、拓展国际循环新领域、创新国际循环新模式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深化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以产业合作为载体,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领域创新为机遇,激发“一带一路”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司聪 《东岳论丛》2023,(7):150-157
“一带一路”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数字金融有助于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实现“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以数字金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着数字鸿沟问题凸显,金融产业发展滞缓,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经济风险逐步涌现等问题,导致沿线国家纵向无法联动,横向难成合力,严重制约“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金融驱动作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锻造数字发展动力,擢升资金融通效能,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筑牢经济安全屏障,推动“一带一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而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企业升级的影响,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与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显著提高沿线国家的企业生产率,尤其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与中国邻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东道国基础设施水平和制度质量来实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多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各方共识,是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指导理念和实践方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擘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有效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共建是“一带一路”现阶段建设的目标,而高质量目标的实现必然是机制化,其具体机制建设亟待深入探讨。文章基于国际合作机制理论的分析框架,从观念、权力和利益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机制属性,并梳理和分析了“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进展与不足。自“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建立了磋商机制、协议机制、协调机制和辅助机制等多形式、多领域合作机制,但是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化建设。为此,结合具有“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双重属性的中国—葡语国家合作机制建设案例,考究了20年来中葡论坛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特点与路径,为完善和深化“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提供一种新思路,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合作平台,在此过程中海外移民与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交易成本和外来者劣势理论,以海外移民网络作为调节变量阐述文化距离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机制,并利用OECD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海外移民网络的扩大减弱了文化距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海外移民网络会正向调节文化距离与我国OFDI的关系;海外移民网络促进OFDI的正向作用在文化距离较小、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更为显著;我国应主动发挥海外移民网络及华侨华人作用,团结海外移民力量,加强海外统一战线建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0.
顾雪芹 《社会科学》2024,(4):99-108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是共建国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必然选择。从历史逻辑看,在十年建设历程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了价值链建设主体演变规律、由沿海向内陆开放规律、区域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以及价值链包容发展规律。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宏观层面提供器物型、制度型和观念型国际公共产品,奠定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基础;在中观层面深化产能合作并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动力与增值空间;在微观层面吸引企业主体深度参与,整合了区域价值链生产环节。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全球化理论,同时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化理论和包容性多元化国际新秩序;创新了价值链理论,形成了面向全球的新型区域价值链,为后发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路径;打破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固有思维模式,走出了西方国家经济再平衡治理误区,缓解了全球治理赤字困境。  相似文献   

11.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提炼的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立场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实践的真实写照和宝贵历史经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发展理念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作用机制包括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未来更好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五个重点方向发力: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深入推进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扩大双向贸易与投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融通方式,深化重点领域交流与人文合作。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动与多个共建国家的数字合作,加强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协调,使共建国家数字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随着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建国家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数字环境持续改善,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共建国家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网络安全威胁、数字规则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因地制宜地推动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全面的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和数字领域的竞争,多层次地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加强话语权建设并构建战略互信,加大金融支持人才培育、鼓励创新力度,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特征。“一带一路”使沿边开放从周边国家扩展到欧亚大陆,使中国边疆地区的各级城市、经济区与产业带和边境口岸等各类边缘增长中心的外部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包含边疆、内地和“一带一路”六大走廊沿线国家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拓展到边疆和内地本身存在人口集聚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带来的工业用地指标调整、一般通用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渗透带来的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带来的转移支付,通过边疆与内地名义工资差距、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投入的份额、土地收入作为对当地居民收入补贴和边疆地区转移支付补贴等参数变化,揭示优化边疆国土开发空间经济机制与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服务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的一种体现,它与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文明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彼此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民心相通的要求,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现阶段,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表现为:语言服务理念滞后,规划意识不强;培养力量不足,缺乏优质语言服务队伍;资源挖掘不深,多元语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服务方式单一,现代化语言服务技术运用不够;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联动监管机制;等等。提升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需要更新理念,增强语言服务规划意识;整合力量,打造优质语言服务队伍;挖掘资源,充分发挥多元语言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智能化语言服务平台;强化制度保障,建立联动监管机制,从而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边防建设与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前沿阵地,在发展对南亚贸易、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等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环喜马拉雅经济带国家的互利共赢与共同繁荣,文章在分析中国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四国经济合作现状,川青藏共建区域合作成效与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困境,提出应积极推进川青藏次区域合作,更好地与南亚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将有利于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关注焦点与热点。本文将提供相关测算方法的讨论,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绿色融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中国方案。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气候危机严峻、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转型时期驱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走深走实的重要依托。然而,在地缘政治格局重塑与国际传播语境嬗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情势也面临挑战。而许多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海外媒体、海外学界、国际智库等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通过权威性、大众化、学理性、专业化等不同特点的传播方式,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模式、意蕴进行阐发,推动了国际社会对这一理念的认知与认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宣传工作必须统筹国内与国外两路资源,充分调动海外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海外传播资源的优势,推动构建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化的中国理念海外传播体系,从而增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许培源  姚尧 《东南学术》2021,(2):111-123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基础支撑.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在建的和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构造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再以此作为政策冲击变量,运用GTAP模型模拟预测各经济走廊在建项目完成、所有项目都完成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差异悬殊;交通设施联通度提升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也有所差异;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大幅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及国民福利增长,且六大经济走廊设施联通同步推进产生的经贸、福利效应更为显著;各个经济走廊的交通设施联通中,中国一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经济效应最大,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只有在规划中的项目均建成后才会明显受益.尽管美国等域外国家会因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而利益受损,但世界总体福利仍会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边疆有序开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提下,陆路边疆地区存在着“金角银边”的区位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国家则需要整体规划,主动建构陆路边疆经济带。中国陆路边疆沿边界一线形成的“一带”,与整个陆路边界线上“界”与“路”交汇地区的城镇所形成的“一带多点”的“金角银边珍珠链”,可以凸显陆路边疆发展的潜力,体现国家“边疆经济带”建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湾区所向。本文基于金融地理及金融功能研究视角,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倒逼金融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社会分工理论推动周边区域金融活动专业化、多核心理论推进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并渐进演化为国际金融枢纽等维度,分析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对世界湾区城市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的发展轨迹,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为动力源,以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以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