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中乡贤形象的塑造作为一种批判性建构,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叙事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乡贤人物现代化转型的不彻底性、经济因素对于乡贤的双向作用、乡贤人物“出走与返乡”“异化与重生”过程描述等一系列叙事安排上.乡贤形象批判性建构的目的并非是对乡贤人物的否定和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悲观,而是被赋予了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班涛 《社会科学》2023,(5):160-170
青年返乡创业潮的形成,得益于人们对经济类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以及数字下乡催生的电商直播销售兴起等。“能动的嵌入性”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青年返乡创业的运作机制,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能动的嵌入性”分析框架包括“能动式嵌入”与“嵌入式能动”两个层面。“能动式嵌入”阐释的是青年返乡创业群体如何在要素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对市场剩余的吸纳:通过关系嵌入、结构嵌入、情感嵌入,创业者实现了对劳动力的组织与管理,推动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嵌入式能动”讨论的是青年返乡创业群体扮演的角色:一方面,返乡青年的利益与价值实现镶嵌于乡村社会中,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担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返乡创业的实践衔接了农村与城市两端,推动了城乡要素流通与整合转化,进而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青年返乡创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角色需要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从“市场替代者”转向“市场配合者”。  相似文献   

3.
乡村主位视频以社区影像和短视频/移动直播为主,它对乡村生活世界的直观暴露将乡村带入全球化的交互之中,绘制了挣脱传统束缚的“逃逸”新路线,搭建了跨越地理边界的游牧性空间。在德勒兹的力本论的视野中,乡村主位视频是技术进步赋予的“所能”与原始的“所愿”共构的新生之力。差异形象是这种力的“可见性”,通过充满相异因素的乡村质料被影像“看和说”。它也是这种力的“谋略思想”,促使人的力量与影像的力量相结合,推动乡村主位视频多元生发,创造了新的生命情境——影像游牧。乡村主位视频呈现了极富差异的渐变的情感表达和欲望生成,喻示某种存在方式的建构和乡村主体性的回归,进而构成微观的生命哲学和游牧政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叙事身份研究迅速升温,成为叙事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观出发,试图界定叙事身份的三个基本内涵,即身份的叙事、叙述身份和被叙述的身份。在叙事身份这一话题上,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谁的叙事?谁的身份?从总体层面上来说,答案是人类的叙事和人类的身份。在人类学意义上,人类被称为“叙事人”或“讲故事的动物”,叙事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智慧物种。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叙事之于人类身份的建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自我”身份,这在非虚构性质的传记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种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辨识或认同了“自我”身份,这在虚构性质的小说叙事中较为常见;还有一种是“我”在讲述关于“我”但又不是“我”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亦真亦假的“自我”身份,这在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自小说”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调北征南”是明初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军事事件,对云贵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直至清代,客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云贵地区,伴随着客民的定居和开发地方,“调北征南”开始不断地被客民强化、记忆,并用以建构其身份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客民在“土著化”过程中,将“调北征南”塑造成一种移民策略,通过对“调北征南”的建构,使家族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土著在与客民的互动过程中也附会客民的“调北征南”,努力使自己成为王朝的“化内”之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客意识在“调北征南”移民传说下逐渐淡化,双方有着一定的趋同性,由此共同构筑了地方社会。至此,“调北征南”成为身份建构与地域认同的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6.
科学在卡西尔符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所具有的功能性、建构性和生成性同样在科学符号中被体现出来。尽管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普遍性和确定性,但作为科学语言的“数”的概念早期却与人的空间直观、时间直观和语言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成就和鲜明的精神印记,从而使世界进入到宇宙的逻辑和有序的状态中,依照其本性进行运作。从直观表象的数发展到具有逻辑关系的序数的数,再发展到具有类的概念的数,人类精神由此获得了关于数的智性原则。科学形式中“数”与“关系”的概念,体现了符号形式的建构性和关系性的特征,使得科学知识在它自己的领域内被确证并实现了人类精神的普遍结构法则。  相似文献   

7.
周芸 《兰州学刊》2010,(1):77-81
农民工希望通过消费融入城市文化,实现身份认同。然而这一过程却受到了诸多城乡差异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文化因素。文章以青年农民工消费山寨手机为例,通过分析山寨手机中的符号意义以及访谈的方法来验证两个假设:山寨手机中所包含的符号满足了青年农民工体验城市人身份的需要;城市同龄人对山寨手机符号的不同解读为青年农民工建构城市身份设置了障碍。因此,文章提出文化资本在以符号消费为媒介的城市身份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昕 《天府新论》2020,(3):134-141
李子柒短视频以古风田园为主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展示,建立起一种兼具“现实感”和“美感”的乡村田园生活,而由于视频中所展示出的自然乡村、传统美食与民俗工艺等,李子柒短视频进而被官方话语认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整个事件是一个关于构建“现实”叙事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如何以日常生活的“现场感”打造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幻觉,并且分析这种作为“幻象空间”的古风田园所反映出的社会意识,以及这种社会意识所隐藏的城乡结构中的矛盾,进而得出结论:通过展示田园日常生活所建立的“现实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而非对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张荣 《河北学刊》2022,(4):169-176
“元宇宙”热潮带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升级迭代。作为“乡村元宇宙”的重要数字表象,三农短视频是现实乡村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展现,是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媒介和成果。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发挥了重要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激活的作用。一方面,三农短视频呈现并建构了数字乡村的空间生产,在数字化展示数字乡村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数字乡村的空间建设;另一方面,三农短视频也经由网络空间媒介发挥了激活乡村文化的作用,主要包括方言文化的数字化激活、田园文化的数字化打造、乡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对于三农短视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出发,以组织嵌入、利益嵌入和关系嵌入三种机制分析村庄场域内下乡资本与乡村社会的互动状况,发现直线单向式的嵌入路径整体上呈现“只嵌不入”的悬浮状态,资本的“市场逻辑”与村庄的“乡土逻辑”存在断裂,下乡资本与村庄社会出现程序合法性与情境合法性的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差距、社会身份与乡土身份的偏离等嵌入困境。融合机制是对嵌入机制的延续、推进与超越,从构建“股份合作制”的利益共同体、扭转社会身份“村民化”、增能赋权“化村民”等维度建构下乡资本植根乡村社会的新路径,通过从单向嵌入到双向互嵌、从浅层利益到深层互惠、从单一经济维度到多重社会互动,促进下乡资本与村庄社会之间由生硬嵌入到有机融合的过程,以期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理想样态。  相似文献   

12.
技术媒介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符号的文本化实践,也创构了“乐—图”互文的叙事新形态。罗兰·巴特对“图—文”关系的修辞定位为“乐—图”互文提供了身份参照,艺术史上乐、图共谋性的审美实践与知识生产为现代意义上的“乐—图”关系提供了经验形态。依据符号表意比重的差异,“图主乐从”与“乐主图从”成为“乐—图”互文实践的两种主要文本结构,其中两种符号释义指向的关联程度决定了这一结构模式的修辞属性。而“乐—图”互文对图像叙事感性特征的强化、视觉信息的弥合、图像符号的时空承接与转化以及预述机制的架构则代表了这一修辞意指的显性表征,它在佐证这一互文样式修辞身份的同时,对技术媒介治下当代艺术的释义实践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乡村命运共同体是在乡村场域下经历共同的命运而连结在一起的具有共同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群体集合。具有相似社会情境的乡村命运共同体成员构建了以命运交织为核心的集体记忆网络,而被建构的集体记忆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发展。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对一线扶贫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和企业帮扶人员三大群体进行口述故事采写发现,要将以个人口述为核心的个体叙事转化为以乡村记忆为核心的集体叙事,一般会经历“命运共连—共同感知—集体建构”三级层层递进的行动路径。在内心情感激活、外在榜样塑造以及内在认同规训三层机制推动下,乡村集体记忆能够对共同体成员的个体行为产生形塑和强化作用,进而延续个体对乡村的时代记忆。这种具有社会整合与创造功能的乡村集体记忆需要在乡愁中重塑新内涵,在口述中通过社会传递和代际传递机制进行传承,在文化中实现精神价值向实践价值的转换,并在育人中实现记忆传播,最终为乡村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14.
政务短视频是政府积极探索政务传播的新模式,如何运营是摆在首位的问题。该文基于5W1F模型完成了短视频独特传播特点的梳理,并构建了衡量政务短视频运营效果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品牌宣传与形象塑造”“知识分享与舆论引导”“活动推广与用户互动”三个政务短视频平台典型应用场景及匹配的运营策略,辅以配套平台和机制支撑说明,力图使政务短视频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16.
王庆歌 《东岳论丛》2023,(7):182-190
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建构性,人们往往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对过去进行有选择地阐释和建构。文化的建构性和空间生产理论为阐释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视角。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作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龙头项目,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在重建前,挖掘古城的历史材料并有选择地建构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空间的“文化”化;在重建过程中,将被建构出来的古城文化“空间”化;古城建成后,借助已被赋予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空间,不断地开展融合当下“场所”“事件”与“人物”的实践,带动古城和周边区域的复兴,赋予新建成的空间以兼具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文化,实现了空间的再“文化”化。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融合在对古城文化的建构和对地方的复兴之中,有助于古城更新走出“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高涨。从文化嵌入性视角来看,返乡创业实践正深刻嵌入乡土文化结构之中。基于中部省份和田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实证调查资料,揭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现实困境:工厂内部管理面临生产效率让位于人情伦理、员工奖惩被困于熟人社会圈等不可控性的现实困境;生产所需的外部网络建构体现了以人情为基础的交往互动模式,而互动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交易成本,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不稳定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加强培育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文化嵌入性意识,引导其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乡土文化语境下的双重创业困境。  相似文献   

18.
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群体政治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困境当中,越来越表现为极化与分裂的态势。本文认为,理解身份政治困境的关键在于理解“身份”这一话语的多重性。基于此判断,本文分析了三种具有内在张力的身份话语,即普遍性身份话语、社群性身份话语和差异性身份话语。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历时性和语境化的融合论身份叙事结构,试图调和这三种话语之间的冲突。此外,由于身份话语在实践中采用排他性的表达方式,“常态”的身份政治很可能败坏为“变态”的身份政治。因此,本文尝试建构一种规范身份政治的共识性原则,即身份应当作为政治的手段而非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叶君 《中州学刊》2005,(5):222-226
"返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叙事母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早就得到了十分成熟而完整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体验,或许主要源于封建士子漫长的游仕经历和出仕异乡的羁旅行役.知识者的"侨寓"身份由此确立.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乡土小说的论述中,鲁迅"侨寓者"概念的提出,是对乡土小说中离乡者身份认同焦虑的理性把握.在以<故乡>为代表的一批乡土小说中,乡村失语是返乡者最为沉痛的乡村发现.而在新时期以来带有现代主义特点的乡村叙事中,有些作家如莫言对传统的乡村叙事模式也存在一种有意消解倾向,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叙事.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赋予当今青年群体特有的爱国表达样态和情感表征。青年群体借助即时性弹幕技术缔造起互动仪式,不仅在虚拟空间下的集体狂欢中衍生了特定意义与信念,更是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由此创设出一种新颖独特的认同建构机制。在文化价值多元和集体记忆淡漠的当代社会,深入新媒介语境再现和重构国家象征符号,探索和嵌入创新性话语逻辑,成为巩固国家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和深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