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现则奠定了整个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思想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现时代的正月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而且有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由孔子肇始,经盖、苟续成的。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乔心则主要是抬物质利益或个人…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8,(10):24-28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主义义利观、墨家和法家贵义重利、贱义尚利崇法的功利主义义利观以及道家绝义弃利的虚无主义义利观等在内。而以儒家义利观为主导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创新与发展,它坚持贵义重利、义利并重以反对重义轻利、轻义重利,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倡导义利兼顾、义利协调以反对以义去利、因利废义。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们往往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尺度武断地将儒家义利观认定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其实传统儒家义利观是不断“与时进焉” ,不断演进和丰富的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儒家义利观体系 ,即 :本体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在道德本质上 ,它坚持了道义主体论倾向 ,逻辑表述为 :义为利之本 ,义重利轻 ,义以建利 ,义利统一。就价值而言 ,个体人在现实中所面对纷争进行正确选择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应用价值 ;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政治伦理意义上 ,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传统儒家义利观 ,经过不断演进 ,通过有效解决现实世界利益冲突形成道德观念体系和操作原则 ,成为中国主流义利观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确义利观是我国外交政策理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用其指导中国周边外交不仅在于周边地区发展中国家多,而且在于周边地区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从学理上看,正确义利观是对西方“利益观”和中国传统“互利观”的超越。理解正确义利观的关键在于理解“义”和“利”的关系。“义”可理解为“讲信义”“讲义气”和“重共赢”。“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以义为先”“义利相兼”。在指导中国周边外交时,正确义利观需要坚持和平发展、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等原则。以正确义利观指导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抗疫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增强了我国在周边地区的感召力、亲和力,同时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6.
邢振华 《唐都学刊》1997,13(3):33-34
邓小平义利观的价值导向功能邢振华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之辩”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真正把义利观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原则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两名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懂得的意思。义利观中的“...  相似文献   

7.
程刚 《社科纵横》2007,22(1):119-121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为最高伦理原则。从“仁、义”到“去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儒家伦理重心的偏移。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贵义贱利的一片噪杂声中,陈亮异军突起、大唱反调,为后世留下了颇具特色的义利学说。学界说到陈亮的义利观,基本上都认定他是主“义利双行”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愿以本文试陈己见。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有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①。陈亮所论的义、利概念,也有这两层含义,而尤以后者为主. 陈亮的义利观是适应南宋富国强兵、抗金御侮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理学家尤其是朱熹的义利观尖锐对立的。当时,程朱…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以平等而分立的否定主义哲学为基础 ,强调了“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的区别 ,对中西方传统的“义利”相克和相混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及其问题所构成的现实 ,提出了“义利分立” ,“法规之义与心灵依托之义分立”的观点 ,并对心灵依托之义的当代实现途径做了充分阐释  相似文献   

10.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7,23(4):84-86
“信”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范畴之一,真实无妄是其基本内涵,循物无违是它的基本道德要求,恪守“义”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信”以其特殊的道德功用,在先秦时期为儒家所重视,并在汉代被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1.
刘舸 《学术交流》2003,(4):7-10
义与利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另一表达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观建设应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利与义 ,正确对待义利观的“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强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尊重和完善 ,强调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尊重和维护 ,特别注意从理顺现实的利益关系出发 ,加强法治 ,以法治促德治。  相似文献   

12.
利欲问题是先秦诸子论战中的重要论题。儒墨道法等派在此问题上各持已见,莫衷一是。其辩论深度与实在性,正是当时社会变革各种社会集团及个人之间利益相撞击较为深刻的反映。这场辩论虽然距今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然而,重温先秦诸子们在利欲问题上的卓越见解,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利欲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一、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观点。利即利益、功利;义即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一种总的概括。儒家试图利用道德的功能作用来限制人对利益的欲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稻盛和夫汲取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改造、创新形成其经营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稻盛也把天赋予意志 ,奉行“敬天爱人” ;“心性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稻盛经营企业“以心为本” ,对员工实行“大家族”式的亲情管理 ;先义后利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义利观 ,稻盛一反无商不奸 ,坚持“利他主义”的经营理念 ;品行修养是儒家的立身之本 ,稻盛按照“每天自我反省”等“六个精进”的修身内容 ,磨砺人格。稻盛的经营哲学 ,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一、确定我们自身的存在 儒学在先秦、宋明和现代的发展乃是针对不同的问 题、境遇而展开的。先秦儒家所面临的是由于社会大变 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 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德实 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宋明儒家所面临 的是佛老泛滥,儒学衰微的局面,理学诸大师通过对佛 老的吸收和扬弃,重建孔孟道统,将儒学推进到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则是西风东渐,传统 的价值系统不断解体的局面。面对一味“菲薄固有”、自 贼自戕和民族自尊、自信的丧失,以及所谓“文人”、“…  相似文献   

15.
魏彩霞 《社科纵横》2008,23(1):109-112
中国谋略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由于"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被逐渐广泛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谋略文化又掀起了新的热潮.正所谓"贤则谋,不肖则欺",谋略的滥用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政治上玩弄权术、经济上坑蒙拐骗、社会交往中勾心斗角.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先贤早就提出了"度义因民"的权谋适用法则,其中谈论"义"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义利之辩",但儒家的"义"强调宗法血缘等级制,与当今公平正义的标准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应弥补传统儒家"义"的缺失,建构符合现代标准的正义内容,将谋略的使用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家族的重要地位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孔子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儒家所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如何建立一个凡俗与和谐的社会,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论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首先,儒家从来不把个人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把人理解为社会性的存在。儒家认为,“五伦”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五种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定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亲”,统治者与百姓间的“义”,丈夫与妻子间的“别”,年长者与年幼者间的“序”,朋友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求是学刊》2007,34(3):37-41
儒家“五常”是儒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先秦,定型于两汉,发展于宋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儒家“五常”体现了“类”的公正、“阶级公正”并具有合理的道德结构,且能够不断结合时代特点适度调整自身道德内涵,使其生成了独特的道德优势。然而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由于原来所赖以生存的诸多现实保障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儒家“五常”正在悄然改变。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匡小军  杨海平 《社科纵横》2006,21(8):138-139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探讨,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提出抽象的人性问题,引发儒家对人性思想深入分析。孟子认为性善其情可为善为不善;荀子提出性恶,化性起伪。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李波 《创新》2018,(2):80-86
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最为丰富,而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音乐批评思想的丰富性则更为显著.荀子对孔子雅郑音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礼乐治世的儒家音乐观念,而他对墨子"非乐"思想的针对性批判则进一步凸显了儒家乐教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特别是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对音乐体裁、经典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以及现实音乐生活进行批评等更显示出了先秦音乐批评的发展.经过后世儒家特别是汉儒的大力推崇,荀子音乐批评思想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批评的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上古,就有一套祭祖之礼,发展到先秦,礼仪的含义和内容,已相当完备,先秦儒家专门叙述礼的书,就有《仪礼》、忻L记》、《周礼》等多种。儒家学论的创始人孔子把礼仪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当然“礼”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是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各种仪式节文。狭义的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礼仪,对礼仪的叙述也颇多。本文仅摘其要点并就其与当代礼仪规范的关系进行讨论。一、先秦儒家的礼仪观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