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确定积极合理可实现的碳排放峰值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要求低碳试点城市尽快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动一部分城市率先达峰。北京是全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市,已提出力争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分析和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将在"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实现明显下降,并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境内能源消费结构将得到明显优化,高碳能源逐步由零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入全市碳排放的外调电力碳排放因子也将有所削减,202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约为1.66亿吨,人均碳排放量7.2吨左右。对比发达国家碳排放达峰先行经验规律和北京市发展总体形势,能耗增量较大是北京市碳排放达峰的首要制约因素,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外调绿电比重是北京市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政策与技术节能减碳成为北京市实现碳排放达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岳书敬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15-124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数据,构建因素分解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通过设定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三种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动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的分解结果均显示人均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工业碳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在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于2029年、2027年和2025年实现碳达峰,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不同情景下的核密度分析发现,从基准情景到低排放情景再到技术突破情景,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的效果越发显著,碳排放的峰值由分散变为集中状态.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减排势在必行。个人碳排放虽然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鉴于耗散结构的作用和间接排放的影响,个人减排对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厘清碳中和理念的内涵,在借鉴国外碳中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个人碳排放的法律规制路径,逐步建立包含信息披露、补贴和标准制度在内的碳中和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无疑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之一。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测算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情况可知,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已于2014年达到峰值,但农业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水稻田碳排放占比最高,牲畜养殖碳排放总量变动不大,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长很快。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在波动中于2017年达到峰值。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持续上升,但在农村人口持续转移背景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下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也对农村碳排放达到峰值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实现农业农村碳中和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推广约束,在法规、组织和政策方面支持不足,政策目标冲突和农户经营顾虑等多个难题,可采取由技术路线、区域路线和制度路线构成的农业农村碳中和路线图: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固碳减排技术,建立权责明确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促进农业农村实现碳中和的多层次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二"国家之一,在第一承诺期内暂无减排义务,目前主要借助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活动。选取2006年到2010年我国十个省份基于CDM碳交易的预计碳减排量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碳金融对各省份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地区单位GDP的碳减排量对其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发展碳金融有利于促进各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水平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量的依赖程度,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基于新疆1978~2011年碳排放、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采取协整和VEC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978~2011年新疆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能源活动是新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新疆碳排放的又一主要因素;新疆碳排放量、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降低新疆的碳排放总量,应从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倡导节能生活和消费模式及提高工业能源效率等方面入手实现在碳排放约束下的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复杂多元的全球发展格局下,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需要根据世界发展格局和态势不断作出战略调整。关于“双碳”战略目标,存在着一些前置性的认识误区,如对于“双碳”战略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温室气体法律治理缺乏体系化以及“双碳”依托的相关环境标准缺失等。对此,法律治理的进路需考虑推进污染防治法制部门的体系化,在“双碳”战略的立法中采用“统分结合”的立法模式,发挥立法智慧,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推进碳排放监管系统化、科学化,化解“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风险,达到整体性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2006-2010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产品生产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山东出口产品生产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大幅减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较低,碳排放量的减少主要得益于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抵消了出口规模扩大的碳排放效应,出口行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四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并将其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耗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中国来说,面临着比欧美发达国家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居民消费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绿色低碳已成为人心所向,需要能源、生产、消费等要素在更高层面相适应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贵州的水力为全国的第七位,煤炭为第三位,所以人们评说“贵州的能源是江南九省之冠”。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四化建设服务?本文就此谈谈个人想法,供讨论。(一) 从贵州电力工业来看,根据已掌握的勘探资料:1.水力的总蕴藏量为1,876.9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291.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65亿度;2.煤炭的保有储量达450亿吨,占全国的7.5%,其中烟煤130亿吨,无烟煤320亿吨。按南方五省比较:贵州占66.4%;云南占19.8%;四川占9.8%;广西占2.9%;广东占1.1%。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正式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规制政策,被看作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波特假说”,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从而规避环保处罚带来的成本并提高企业竞争力。为验证这一假说,文章选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使用了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激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和增长趋势,这说明对碳交易政策而言“波特假说”是成立的。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推动环境规制工具由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促进企业积极研发创新,实现环境和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会触及多领域、多行业主体利益,利益的冲突和协调需要凭借法治手段。应将完善碳中和立法融入实现“双碳”目标的全过程,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并以此促进解决影响“双碳”目标实现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目前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法治建设较为滞后,存在着碳中和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界定不清、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碎片化、碳排放管理制度法律缺位、碳排放行政执法体制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立法滞后导致政策实施缺乏法律支撑等问题。因此,应立足于我国国情,积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尽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建立系统科学的碳排放管理体制、通过协同立法减少碳中和法律适用冲突、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碳中和法律的执行力,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协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电力市场同任何商品生产一样,贵州电力的发展,首要前提是市场预测.本着“省内省外并重”的原则,近两年来,省电力局有关部门和所属各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调查、预测分析方面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使电力负荷预测更加接近实际.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到2000年省内需电量(即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为224亿千瓦小时,1995年为138亿千瓦小时,正好年递增10%;省外送出电量预计为53亿千瓦小时(盘县电厂送广西29亿千瓦小时,送四川、湖南、云南共计24亿千瓦小时,来计天生桥电站我省容量外送).因此,2000年省内外对贵州电网需电量合计277亿千瓦小时.考虑到发电厂厂用电、供电线损以及地方电厂上网电量等因素,预测到2000年贵州电力系统需发电量303亿千瓦小时,按水、火电装机平均利用小时为5000小时计、2000年需要电网发电装机达606万千瓦.1995年末贵州电网发电装机为341万千瓦,即“九五”时期需新增发电装机265万千瓦.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16.
自“双碳目标”提出和“数字中国”建设以来,数字经济的环境效应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文章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市2011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即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路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研发强度、改善能源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排。进一步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调节。在数字经济设施较为完善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研发投入、提高能源效率并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创新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甘肃省能源开发利用特征1.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不一在全省能源资源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10位,石油储量居全国第11位,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5位,所以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1。其中,水能资源占有明显优势,可开发的水资源达1724.15万千瓦,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可开发装机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92.98亿千瓦时;但目前全省总装机容量约为300余万千瓦,年发电量仅为235.65亿千瓦时,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质优良,以长焰煤、不粘煤或弱粘煤为主,使全省的煤炭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1998年全省共生…  相似文献   

18.
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立法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现行能源法律制度与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能源基本法顶层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性、化石能源单行法碳约束制度设计缺乏明确性、非化石能源单行法低碳激励制度设计缺乏完整性、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缺乏现代性。比较借鉴英国可再生能源义务制度(配额制)、德国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制度、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美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日本能源节约制度等国家或地区低碳能源立法经验,“双碳”目标下中国低碳能源法律制度创新,应以“双碳”价值融入为核心,创新能源基本法原则设计,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为能源法核心价值;以约束性规则为核心,创新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约束制度;以激励性规则为核心,创新非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非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激励制度;以体制改革为核心,革新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立足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规制电力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以法治创新为核心,促进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性衔接,重点包括促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除了煤炭以外,其它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前景尚未明朗,近期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能源短缺,影响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西北能源资源,进而实现西北能源的科学开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一、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是西北的一大优势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3,人口六千多万,约占全国6.7%,人口密度为20.1人/平方公里,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07.5人/平方公里的18.6%,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但却得天独厚,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它拥有黄河上中游的水力“富矿”,蕴藏着巨大的煤炭和其它能源资源。这些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北的一大优势。具体来讲,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多。我国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为37816万千瓦。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川、黔、滇、藏省区和西北黄河上游,西北水能资源蕴藏量为841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419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陕甘宁青河流分属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及内陆河水系,其中黄河流域水能资源量丰富,在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能资源尤为集中,蕴藏量为1133万千瓦,年发电量992.5亿度,占黄河流域水能资源的38%。  相似文献   

20.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约束下,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难题.自财政分权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对地方企业实施补贴,导致各地能源价格趋异,进而影响能源消费成本和结构,造成各地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差异.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2003-2018年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较高,中部次之,东北最低.作为我国产煤大省的山西省,其碳减排空间高达109.4亿吨.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空间排名前五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的上升,都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人均能耗的上升所实现能源的集约型利用有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改善.能源价格的上升,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