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3.
4.
5.
6.
7.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数据,构建因素分解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通过设定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三种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动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的分解结果均显示人均产出效应是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工业碳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在基准、低排放和技术突破三种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于2029年、2027年和2025年实现碳达峰,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不同情景下的核密度分析发现,从基准情景到低排放情景再到技术突破情景,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的效果越发显著,碳排放的峰值由分散变为集中状态. 相似文献
8.
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讨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在合意的机制设计引导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从“技术+制度”融合的视角揭示“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提出要深刻理解“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逻辑与制度创新逻辑,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深度融通和优势互补,来放大绿色技术创新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考虑多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推动“技术”和“制度”的深度互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现代化》2017,(6)
确定积极合理可实现的碳排放峰值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要求低碳试点城市尽快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动一部分城市率先达峰。北京是全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市,已提出力争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分析和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将在"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实现明显下降,并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境内能源消费结构将得到明显优化,高碳能源逐步由零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入全市碳排放的外调电力碳排放因子也将有所削减,202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约为1.66亿吨,人均碳排放量7.2吨左右。对比发达国家碳排放达峰先行经验规律和北京市发展总体形势,能耗增量较大是北京市碳排放达峰的首要制约因素,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外调绿电比重是北京市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政策与技术节能减碳成为北京市实现碳排放达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1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对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地位、理念、核心、质量及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进而从创新理念、核心为纲、污染防治、强化设施、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制度激励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无疑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之一。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测算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情况可知,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已于2014年达到峰值,但农业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水稻田碳排放占比最高,牲畜养殖碳排放总量变动不大,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长很快。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在波动中于2017年达到峰值。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持续上升,但在农村人口持续转移背景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下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也对农村碳排放达到峰值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实现农业农村碳中和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推广约束,在法规、组织和政策方面支持不足,政策目标冲突和农户经营顾虑等多个难题,可采取由技术路线、区域路线和制度路线构成的农业农村碳中和路线图: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固碳减排技术,建立权责明确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促进农业农村实现碳中和的多层次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上相互重叠,路径上相互贯通,价值取向相同,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内在逻辑看,“双碳”目标能够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双碳”情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会取得更快、更高质量的进展,但是二者短期内不可避免存在冲突,为此要加快探索“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形成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立法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现行能源法律制度与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能源基本法顶层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性、化石能源单行法碳约束制度设计缺乏明确性、非化石能源单行法低碳激励制度设计缺乏完整性、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缺乏现代性。比较借鉴英国可再生能源义务制度(配额制)、德国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制度、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美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日本能源节约制度等国家或地区低碳能源立法经验,“双碳”目标下中国低碳能源法律制度创新,应以“双碳”价值融入为核心,创新能源基本法原则设计,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为能源法核心价值;以约束性规则为核心,创新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约束制度;以激励性规则为核心,创新非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非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激励制度;以体制改革为核心,革新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立足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规制电力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以法治创新为核心,促进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性衔接,重点包括促进...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众多游客,发展前景广阔。这篇文章从乡村旅游的涵义、特点、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入手,指出其优势和问题,阐述了开发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