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谢德俊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43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4.
《红楼梦》的创新价值,继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之后,令人瞩目。然而,《红楼梦》高居古代小说的艺术峰,并非平步青云。曹雪芹是在吸取了世情小说以及其它流派小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而继往开来的。考察作者所处时代的小说创作时尚,我们发现:从小说家的心理特征、小说结构特征、到小说情节特征,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小说创作时尚的随顺与超越。在对清代小说创作大潮的趋同中,求新求异,才是《红楼梦》“异军突起”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甄士隐和贾雨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境遇与人生选择,寄托着作者对儒道互补的中国士人心态的思考。如果说贾雨村的人生经历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主张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那么甄士隐的人生经历则主要体现了道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红楼梦》中这“一甄一贾”的人生轨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在人生价值选择上仕与隐的矛盾互补。 相似文献
6.
大观园题咏是贾政主导众清客协力配合对贾宝玉实施的一次成功的教育实验。它给予我们“教育文艺”校本课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上要丰富多彩,更加注重应用性;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多样化,尤其重在启发参与;教学考核评价上要多元开放,注重过程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陈寅俗虽无研究《红楼梦》的专文,但在其他论著中,特别是在《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红妆研究论著中却反复提及《红楼梦》。他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评价方面,认为《红楼梦》是大事均有所本的写实之作,后四十回亦为曹雪芹所写,全书结构不够精密等。二是在红校研究方面,经常以《红楼梦》作为参照系,将其所赞颂的历史上的真实女性(如柳如是及《再生缘》的作者陈瑞生)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进行比较,从而寄寓自己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等诸多情怀。 相似文献
8.
何丽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48-152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任务,它一别以往的长篇作品节选式教学,对经典文本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一任务的完成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红楼梦》篇幅长、阅读难度大,加之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教学策略上要有诸多考虑。应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有效利用课堂引导、定期读书会和线上交流平台等方式,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点燃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持续性热情,对经典文本产生艺术的敬畏感和求索之心,从中获得经验,汲取力量,提高认识,寻求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研究中 ,对“钗黛”形象及其价值的探讨已很多 ,但从历史、文化视角总结“钗黛”型知识女性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者还不多见。黛玉追求精神唯美与宝钗强烈自我价值欲的历史承传性及“钗黛合一”价值追求的悲剧性 ,揭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自我历程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10.
翦伯赞的《红楼梦》研究是以1954年对胡适思想的第二次批判和这一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为学术背景的,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由考察18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入手,着重强调小说中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新的市民阶层的要求.他与他所批判的胡适的红学研究都是借助于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是不同于胡适的“考证”红学对小说主题做出的只是一部家史的概括,他认为《红楼梦》是18世纪上丰期中国历史的缩影;虽与李希凡、邓拓等为红学界同归入持“市民说”学者之列,然而不同于后者以《红楼梦》中的阶级批判性以及市民思想的体现为中心的有的放矢似的论述,翦伯赞把“阶级斗争”纳入到对社会形态的整体考察之中,相比较而言他在《红楼梦》研究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运用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1.
雷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114-120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与精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考证、研究和解读,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里比多说———创作动因、无意识心理说———创作活动和创作过程、俄狄浦斯情结———批评方法以及升华说———人物的塑造这些方面来阐释《红楼梦》文本,从心理学角度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海峡两岸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在题咏、绘画、戏曲、续书几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最突出的是题咏,对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研究应以题咏为主,结合其他现象进行互动探讨.同时,与主流的男性社会相比,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在文化、家庭、性别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更为明显和复杂,相关的研究也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并适当运用接受理论、性别理论、互文性批评、跨文化研究等方法.这样才能通过其间多重的互动对话关系,整理出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全景式表现,探析清代女性在整个<红楼梦>接受史上的历史定位与文学/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掌握清代中后期女性的生活、交游与创作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霍译《红楼梦》采用的以译语读者“期待视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语言和文化调节中的体现,并探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红楼梦》英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哭态"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统计,探讨了影响作者选择不同"哭态"的因素及"哭态"描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金瓶梅》和《红楼梦》在遵守传统叙事格局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些突破,特别是对传统拟书场格局和章回小说体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1897—1916年间,清末民初文坛上围绕着小说界革命问题而对《红楼梦》进行大量讨论,其中,侠人、王国维、管达如、成之、蔡元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这些阐释文章看起来观点不一、视角多元,但其共同点是论者都凭着自身有限的跨文化对比视域,引进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观点,关注《红楼梦》的社会性指向与反传统内容。重点是,在清末民初初步形成的"公共领域"中,《红楼梦》第一次从"社会公义"的角度被阐释,《红楼梦》的政治意义、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伦理意义都在"公共性"的平台上被展开讨论。这是《红楼梦》阐释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文化事件,同时在现代文学发生史上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叙事中的反讽语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中的反讽语式是曹雪芹反讽表意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的反讽语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评述型和情节对照型。评述型主要用于刻画人物,有以褒写贬和以贬写褒两种叙述语式;情节对照型主要用于情节安排,以对照的方式突出反讽效果。反讽语式可以强化戏剧冲突,使文本变得蕴藉含蓄,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