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宫廷侍奉、造办、纂修、教育、守卫、行政这六种机构及人员方面,对明清两朝的宫廷情况进行对比,总结清代宫廷的特点,探讨其原因及影响.认为:清代每日出入宫廷的人员,大部分是外部男性,太监数量比明代大减,盖与满族男女之防的旧俗不像汉族之森严有关;而每日都有较多官员入宫与皇帝办理政务,则是清帝对宫廷制度的重要改变,与满族皇帝勤政、吸取明代教训以维护满族主体统治有关.清代宫廷的这些变化,对清代政治也产生了某些值得肯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皇室乳母、保母属宫廷仆妇群体,是宫廷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性别视角再研究清代皇室之乳保,详细辨析乳母、保母称谓及职责的不同;阐释了皇室乳保与皇子女之间存在的稳固的亲情关系和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乳保群体在宫廷中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她们充分利用这种特殊身份,突破自身的性别和阶级局限,提升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发展起以女性为核心的家族体系。在为自己家族带来“特权”的同时,乳保群体也对清代皇族的家事和国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冰 《东西南北》2011,(13):78-79
5月24日,北京永乐推出“华彩霓裳——张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织绣专场”,有“情歌王子”之称的台湾著名歌手张信哲将收藏的近80件清代宫廷织绣藏品集中亮相。虽然,明星中热爱收藏的并不鲜见,但是能够举办如此规模的个人收藏专场拍卖的,张信哲绝对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兵强马壮     
<正>在照相技术尚未诞生的年代,宫廷养着一大批画家,用来记录宫廷生活和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今天所见的清代宫廷画家作品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命题、主旋律的创作。事实上,这正是宫廷画家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录下阅兵、出巡、祭祀、盛典甚至战争的图景,留给后世回望、瞻仰。譬如阅兵,今天需要由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一切的场景,在清代,则由宫廷画家充当摄录的角色。《乾隆大阅图》,是由宫廷画家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化与古代戏曲的关系问题是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无法回避而又较难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清宫演剧为个案,通过对清代礼乐制度与宫廷演剧诸环节的考察,从彼此相联的三个方面对清宫演剧的礼乐性质进行了论证,认为:从清帝对宫廷演剧的定位与剧本制作的针对性看,清官演剧具有明显的乐为礼设的意味;而就演出仪程中雅俗相参、戏礼相用的特点言,清官戏曲实为清代礼乐的组成部分;即以清代君臣对清官戏曲的理解和感受论,清官演剧也具有古典雅正与乐和人情的礼乐特性.  相似文献   

6.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在古人的眼中,生命的无常与遭遇多半与时间、空间的推移、变幻攸关。在世纪的更替,岁月的流逝中,生命像秋日的黄花,美丽而又感伤,这也正是人生极为可贵之处。而一年一度的春节,正是联结时间线索的标识。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的元旦,从夏代开始直至清末,中国一直沿用农历过年节,春节即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始用公历。新中国成立,全国统一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称为元旦。为了与公历的一月一日相区别,才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宫廷画坛,蒋廷锡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虽身在宫廷,却未沾染宫廷绘画的僵化、呆板;他虽身为画家,却在诗词文学上修养极深;他虽传世作品不多,却成了今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香饽饽"。他的画,可雍容富丽,可野逸洒脱。他既是宫廷画师中的扛鼎之人,又是文人传统里的书画俊杰,更是今天收藏市场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一般提到宫廷画家,多为侍奉宫  相似文献   

8.
丁海斌 《创新》2016,(1):55-63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一个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官科技"群体。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包括:皇帝、中央高官、地方封疆大臣和高级宗教人士等。清代皇帝中的开国之君、"旷世圣祖"、平庸与救亡之主等,出于不同的动机和个人兴趣,关心、组织官方的科技活动;一些中央高官和封疆大臣是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主体,他们包括官方工业管理者、学士儒官、治河理槽者、承担临时性特殊科技任务者、其他职业相关者和个人爱好者等,他们基于职务需要、忠君爱国思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从事一些科学技术活动,是推动清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清代宗教组织由于被纳入国家体制,其中少量宗教领导者因从事一定的科技活动而成为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成员。清代高层"官科技"群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科技"群体的一些重要特征,对它的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菡 《社科纵横》2013,(1):251-252
初唐诗歌的主体是宫廷诗,在这些宫廷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集会活动,且名目繁多。有为友人饯别的,有文士雅集聚会、有节日应景的,有大臣侍宴的、有相携游赏山水风光的,有同僚聚会联络感情的等等,《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留下大量此类"命题即同,体制复一"的宴集作品,是初唐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4):111-116
晚清宫廷演剧中昆腔代表性剧目的变化极具典型性,显示较强的生命力和调适性,彰显继承、补充和兼容等多重戏曲史意义。本文爬梳清代宫廷演剧相关文献资料,以汤显祖"临川四梦"等昆腔代表性剧目为主要例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论述:其一,昆腔剧目内容的变动;其二,昆腔剧目比例的变动;其三,昆腔剧目变化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净秋 《求是学刊》2012,39(2):124-129
清代宫廷大戏《昇平宝筏》受到小说《西游记》的极大影响,全面继承了《西游记》的整体框架和情节设计,但另一方面《昇平宝筏》对小说局部情节内容、结构层次、人物性格、思想主旨等也进行了改编.其改编策略的形成源于以下四点:戏曲创作实践目的的制约;小说与戏曲叙事上的差异;特殊创作、表演环境的要求;皇帝意志的决定.通过改编,《昇平宝筏》的思想意义更为单纯,表演更加集中,最终成为清代西游戏题材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2.
<正>《清史稿》载:"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这样寥寥数语的记载,对于供职于康、雍、乾三代,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以独特画风为清代院体画带来异域新风的郎世宁而言,可以说是相当怠慢了。事实上,在整个清代的宫廷绘画领域,郎世宁都堪为数一数二的重要画家。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卡斯蒂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  相似文献   

13.
人、鬼、神的沟通──中日正月习俗异同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本文所探讨的中日两国年节习俗,是以中国的农历新年即春节,与日本的阳历新年为比较对象。百节年为首。新年是中日两国最为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它不仅有着辞旧迎新、祈愿吉祥的意义,而且尚有去灾驱邪...  相似文献   

14.
与翡翠、和田玉有所不同的是,玛瑙的原料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出产,但只有中国人最擅长在玛瑙上雕刻.看似不起眼的原料在精心雕琢后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品,而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和玛瑙制品集散地.早在8000多年前,阜新一带就有采集、挖掘、加工玛瑙的生产活动.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加工的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2006年,阜新玛瑙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清初文会兴盛,园林和幕府是举行文会的重要场所,也是骈文展开的空间依托.园林雅集与幕府集会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创作的繁荣,而某些园林更直接成为骈文创作的对象.清初其他文会活动以诗词唱和为主,但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骈文、骈启、骈序、骈记、骈体书信等主要文类都有表现.园林雅集、幕府集会、其他文会等文事活动催生大量骈文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使清初骈文承晚明渐兴之势而振起之,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骈文史上具有承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贵安 《求是学刊》2015,(2):163-171
明代教育思想家认为,宫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格正君心"和"懋修圣德"来培养君主的道德人格;而宫廷教育的意义则是强调帝王虽然天生聪明,但也必须实行后天教育,即所谓"虽云天笃其资,实由学得其大",保证帝王"日新不已";对于宫廷教育的途径,则认定尊师重道和重视经筵日讲为必由之路;宫廷教育的方法则强调学用结合和知行合一。尽管明代针对帝王和太子的教育思想比较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明代宫廷教育的成效就很大。相反,其宫廷教育思想是在皇帝的消积怠学和怠政的情势下激发出来的,多具有说理性和劝说成分,难以落到实处,但其毕竟贡献了一些宝贵的观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2):131-138
归有光是清代文学评论中的焦点人物,其形象在清代学者的批评总结中完成了"经典化"的历程。清人对归有光的讨论大致延续钱谦益与王夫之的批评理路展开,重点关注了归有光文章的文辞与义理两个层面,而讨论的对象则是归有光的《史记》评点及其自身文学创作。在清代复杂的文学流派与文人群体论争中,归有光成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其形象也不断地被重塑着。支持者赞其文法可学,反对者批其文章无道,而对其他问题则皆视而不见,彰显了文学经典化历程的曲折走向。  相似文献   

19.
刘彦臣  李昕亮 《学术交流》2006,(11):190-192
我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松花石砚作为清代宫廷的“御砚”,备受清代帝王们的喜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毓龙  胡胜 《求是学刊》2014,41(6):142-147
在"西游"演化史上,"鬼子母"与"西游"故事的牵缠一直没有终止过,然而因其未被百回本《西游记》整合、吸纳,这一故事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从唐代佛典到宋元队戏、南戏、杂剧,以至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都清晰可见其向"西游"故事聚合的轨迹。该故事与"西游"故事的两度聚合,第一次发生在唐五代,以"斋僧"为标签,第二次发生在宋元,以"揭钵"为标签,这与鬼子母形象于当时民间的存在形态是相适应的。而在第二次聚合中,它又与铁扇公主故事发生扭结、重叠。鬼子母这一形象的衍变,是我们考察原生"西游"故事向故事主干及彼此间聚合活动时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