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逐渐形成。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整合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能够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打破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职能边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协同动力,增强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育人项目、载体和资源的整合,也是育人格局、制度和标准的长期重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推进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协同教育,是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的重点。两个团队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对高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广泛性、现实矛盾及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为高校学生协同育人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队伍,不断提升两者的协同育人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与改进的必然要求,是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手段,是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新举措.在工作中要让协同育人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丰富协同育人方式,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我国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而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课程价值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本文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协同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课程协同育人与成效分析的框架体系,深挖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理论基础,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效能提升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实践协同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新主题,通过“德技并修”消除“知行脱节”问题、“育训结合”化解校企合作的“壁炉效应”问题,“大思政课”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型(三课堂体系+三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大思政课体系),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效匹配,建立“四联四通”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然而,目前这两支队伍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的SWOT分析证明了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级中枢协同机构、开展科研协作配合和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等路径可形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大学生的骨干力量,而思政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通过构建"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结合的必要性方面展开分析,重点研究了"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育人机制所能够带来的实际效果,以期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及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9.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的课程观,强调全程全方位育人。基于这一背景,就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有益探讨,以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引领,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上应发挥同等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就要建构“大思政课”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构“全过程育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并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12.
在贯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至关重要。 两 者既具有内在契合性,又具有不同侧重点,推动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一项复杂工程。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 的思维方法,为促进二者同向发力,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传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诉求.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但是从反思的视角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策略包括学校...  相似文献   

15.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实施学前专业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课程思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育人成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思政理念、思政认知、思政能力三大要素16个指标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从个人、群体、学校层面提出树立思政育人的终身发展意识,构建思政育人的协同共同体,提供思政育人的资源平台等生态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体现,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对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逻辑必然性进行进一步解读,从内部来说“人”是医学教育的内源价值追求,从外部来说“课程思政”是中国医学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呼应。其合理实现路径的关键在人的观念转换,落点在制度设计,重点是课程建设,依托是师生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将高等教育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初心”的宗旨。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思想和专业教育的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根据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多角度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合学校百年历史,改进教学手段,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构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医学专业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其自身的育人水平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这就对医学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对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新要求,得出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理论运用能力、把握与组织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阐述了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健全评价制度以及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以《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从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思政资源、育德能力、跟踪评价机制四个维度着手,探索高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协同育人路径,使高校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协同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培养守初心、铸信念、强人文、有大爱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立足本土教育实践,结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和课程特点,将课程体系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课程进行类型化分析和界定,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思政的类型化课程改革,牢牢把握“一贯制”“引路人”、协同保障、课程体系、知行合一等五大教育理念,做好课程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