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0年前,德国友人约翰·拉贝(JohnHD.Rabe)在他的“战时日记”中,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60年后,这部在德国被长期封存在地窖的珍贵史料,几经周折,终于重见天日。1997年8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率先出版了《拉贝日记》中文版。随后,日记的德文版、英文版、日文版陆续在德国、美国和日本出版。拉贝这一埋没了多年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中国史学界人士认为,《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外证人资料中,保存得最为完整,数量最多,且最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史料。”它的出版是对日本右翼势力企…  相似文献   

2.
<正>9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卵巢库创始人及负责人阮祥燕教授邀请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德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阿尔弗雷德·缪克教授和托马斯·拉贝教授,以及医院领导和同事们共同为一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悠悠庆祝两周岁生日。  相似文献   

3.
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飞赴欧洲,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进行国事访问。他的四场精彩演讲向欧洲、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的历史观、发展观、欧洲观和世界观,其清新自信的外交风格让欧洲、让世界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4.
李群成 《人才瞭望》2012,(12):103-104
我和京州先生同在省人社厅工作,很早就知道他非常勤奋。每次出差或遇到重大事情,总会有诸如散文、随笔等问世,并且出版有专集。三年前,当我拿到他赠送的诗集《履痕浅吟》,才知道他对于诗词也早有很深的造诣,且数量之多(仅《履痕浅吟》就收录600余首),质量之高,令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黎鸣,1944年生于南昌。196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物理系,1981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长期进行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迄今已出版译著8部,专著有《信息哲学论》、《中国的危机》、《跨国的危机》、《问人性》、《中国人性分析报告》等,其中《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西方哲学死》两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界引起轰动,并荣登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黎鸣也被称为"思想狂徒"。黎鸣自称"研究哲学",是"哲学乌鸦",曾经在50多所大学为大学生作过百余次演讲。黎鸣说,"我的演讲,都只围绕—个主题,即中国的青年如何使自己尽快地聪明起来。"  相似文献   

6.
李录 《人才瞭望》2011,(11):106-107
4部著作李鹏从2004年到2006年,出版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等4部日记体回忆著作。无疑,这些著作将为后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郑子瑜是原籍福建漳州的新加坡华裔著名学者。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在大陆出版了《诗论与诗纪》、《挑灯集》、《中国修辞学史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学术文艺著作,加上他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国家出版的《鲁迅诗话》、《郑子瑜诗文集》、《入境庐丛考》、《东都习讲录》、《中国修辞学的变迁》、《郑子瑜修辞学论文集》、《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槁》(与实藤惠秀合编)、《中国修辞学史》等计有二十余部著作,一时声誉鹊起,为学林所称道,被称之为“传奇学者”。他在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他为一名女性,我不挞伐电视相亲节目上的若干“拜金女”,我是想替《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栏目中出现的“拜金女”马诺们说两句话。  相似文献   

9.
我认识曾宗伟博士是在1990年5月。当时所在学校的校长把他介绍给全校的教职员工,请他给我们作一场题为《我所认识的美国》的演讲。我听了他的报告,感到十分惊奇,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对美国社会诸如生活水平、美元的价值与作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等问题,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批判,这是我远远预想不到的。生长在台湾,后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二十多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他,却有如此见地,这在美籍华人学者中实属罕见。一年半后,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从事语言学研究,有机…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一辈子可能要在吃中餐中度过。这一辈子也许会永远生活在“中国情结”之中。这一辈子都会与那片古老的大地连在一起。即使加入了美国籍,把手放在胸口,凝视着星条旗,唱着“星条旗之歌”的时候,心里想到的可能还是中国。曾经看过一部非常好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留学日本的日子》,讲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有一位看上去非常能干而精明的小伙子说:“我入了日本籍,叫日本名字,但我永远有一颗中国心。”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这些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11.
我与廖泉文教授非常偶然地结识于1992年初夏教育部在大连召开的一个会议上,那时她1991年版的《人力资源管理》刚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廖泉文教授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在经济学概念的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但在中国受到最不公正对待的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中.最富挑战性的是人力资源研究:但在中国遇到  相似文献   

12.
采访毛丹青是我酝酿已久的心愿。毛丹青旅日已经10多年了,他近8年来的职业是商业,在紧张的公务之余,他竟成功地译注了日本古代佛教净土宗的经典《叹异抄》在中国大陆出版,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他写出了一篇篇清丽的散文,对日本民族文化和心理做出了细致深刻的揭示,这种揭示不是书斋里的学理分析,而是作者踏遍日本山山水水,接触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后的鲜活体验。他把这些文章辑为《发现日本虫》一书,在1996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短短一年半时间,就有10余篇书评在海内外发表。我们总是习惯于在书斋里皓首穷经,然后白纸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人与科学大师的世纪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庆祝申科院建院50周年之际,有6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德国著名科学家应路甬祥院长之邀,前来中国作学术报告,并在中央电视台与申国科技界学术带头人举行了一场精彩对话。这些对话将汇编成集,以《走近科学──中国冲刺诺贝尔奖》为书名,交由出版社出版。本刊摘编了其中一部书,先行刊发,在摘编过程中,对话的前后次序已重新作了调整,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4.
电视连续剧《年轮》在大江南北的播出.使人们重新回味从已逝去的特殊日子,无人不在吟唱“火红的高粱地里,白我的奇今A流淌……”、而长若小说《浮城》《泯灭》又带动起另一种新的文学作风,这两本风行全国的书中,人们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种清醒的对民族印人性强烈的多方面、深层次的批判意识与时代汉思这些滔滔闪光的佳作都和一个人的宝才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当代中国石名作家—一梁晓声。梁晓声,这是一个不陌生的8字。从那个颠倒年代过来的人都会清晰地记住他那些凝重的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曾叫多少人激动下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已住了11年,除了回新西兰做短暂的停留,参加几场家庭婚礼外,我一直待在这个国家。我希望我能用日记详细地记下这段中国时光。我没想过要在这儿待这么久,但我现在仍然住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应本市某大学邀请,担任演讲比赛的评委。参赛选手们每人领取一张纸条,根据纸条上所写的主题演讲3分钟。演讲的次序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当抽到第一位的选手走上台时,我发觉他看起来非常不满。“同学们,尊敬的评委们,”他响亮地说,“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我和其他评委们纷纷抬起头,惊讶地看着他。  相似文献   

17.
应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邀请,英国计算机学会主席John Ivinson 先生于11月7-16日来华访问。期间,JohnIvinson先生分别考察了上海、西安和北京软件产业及软件教育培训发展情况;拜访软件园、信息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软件企业、软件教育和培训机构等;并以《英国IT产业发展趋势与国际化软件化人才培养》为题举行了3场主题演讲。John Ivinson 此次来华的另一个目的是考察国内软件产业行情,并希望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中国软件协会合作联合推出英国版的软件企业管理方法和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及先进的执业培训课程。为此,…  相似文献   

18.
同丈夫去纽约度蜜月前,我在家里的抽屉里看到一本发黄卷边的日记本,是我父亲写的日记。我捧着日记本,慢慢地坐下来,一页一页地翻看,上面的字迹浅淡,散发着岁月的味道。父亲生前一直喜欢旅游,日记里记录着他旅游的时间、地点及住宿的地方。日记里也有他去纽约的记载,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沿着他的足迹游玩纽约。  相似文献   

19.
初识成中英先生,是在1986年。其时成先生应冯契教授之邀,来华讲学。成先生的学说博大精深,论证时分征博引,学员们无不为之折服,并使我对他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的两次见面,他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未及深谈,学术讨论基本上是以通信进行的。第四次见面是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会》(1993年8月)上。成先生作为国际中国哲学会的名誉主席,在整个会议期间非常忙,尽管如此,他还是抽时间与我长谈,答疑解难。会议结束后,成先生回到美国,不久就给我寄来了他拟写的新著《本体诠释学》的写作细纲…  相似文献   

20.
他的祖父是清朝大官,父亲曾和周恩来一起到法国勤工俭学,他的前半生扎根于中国,后半生移植到德国,在德国找到了他感情的归宿。关愚谦,一个生长于中国,扎根于德国的学者及时事评论家。海用春,一个秀外慧中的德国女子,沉浸于汉学的研究,比中国人还中国。当东方遇到西方时,来自文化上的冲击,可能是融合,可能是互斥。而洞悉时局的关愚谦和热爱汉学的海纸春相遇时,却进出爱情的火花。从关愚谦在星洲日报开辟的专栏《德国传真》所见,他对东欧、俄罗斯政局的制度了若指掌,有独到的见解与评析,神来之笔,令读者拍案叫绝。一个人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