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陈独秀生平思想经历了四次转变:从1879—1915年,经历了由封建士大夫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到革命民主派的两个思想转变;1920年前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派前进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1929年,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蜕变为托派。此后,始终都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研究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特别是他从非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对于了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李大钊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论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同一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由民主主义者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不平凡的思想转变过程. 关于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思想信仰的转变问题,党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主要是关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问题,也就是以何时为转变的标志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考察,就毛泽东同志世界观的转变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否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逐步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事实为依据,论述了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原因。纵观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他的每一个重要思想都是随着社会的大变动而发展并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早年接受和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发起具有巨大思想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抛弃资产阶级民主观,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晚年陈独秀吸取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教训,对民主政治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主张.其中所包含的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反思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端棻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贵州籍大员,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端棻思想的形成及转变是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合力影响的结果,《苾园诗存》是反映其思想转变的宝贵资料。本文试通过《苾园诗存》去探寻李端棻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即从传统的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思想,逐渐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思想,进而接近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青年张闻天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也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从传统文化走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进而走向马克思主义,意味着青年张闻天为中国社会选择了一种新的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选择的角度探讨这一转变的历程及其主客观原因,以寻求青年张闻天世界观转变原因的深层解答。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基础之上,经过自己长达27年的报业实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新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梁启超的社会政治理想构成了其新闻思想的根据。随着他主张的君主立宪制的失败到后来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接受,其新闻思想也由早期的封建主义的报史观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报史观,对报刊职能的认识也从报刊的“去塞求通”转变为监督政府、引导国民不断完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大论战的性质,和参与论战的马克思主义者方面的主将及其历史功绩,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是清楚的。但是,“四人帮”却甘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公然把参加论战的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诬蔑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把三次大论战说成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争论,妄图从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组织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直至被袁世凯暗害。宋教仁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投身民主革命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不愧为民主革命的斗士、宪政精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近现代以来,尤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北更是占据着显赫的位置。这一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异族、外地移民不断迁入,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加之又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向陕北各地传播,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逐步成长起来,并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作为亲历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会员,抱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念,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伟大实践;在其转变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后,用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公正地论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全面而正确地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功绩及其革命活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民呼日报》是于右任继《神州日报》之后创办的又一份大型综合性日报。一直以来,因为《民呼日报》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密切联系和它在辛亥革命前夕起的舆论导向作用,人们始终关注的都是它的政治革命内容,却忽略了其对国民素质和国民改造的重视。通过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其“开民智”的思想——抨击封建奴隶教育和当时教育的弊端,提倡能够培养国民独立性的教育,反对封建迷信、陋俗陋习,提倡科学等。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青年时期在完成自身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从物质利益出发,曾经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激烈的批判,认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诉诸于抽象原则,使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表现出了基督教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对物的异化,使金钱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才会获得一致,人类才会重新掌握自己.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完成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必然要以社会革命为依归.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强调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 ,是同实践这一伟大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8.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缘于“师夷之长技”之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回国后的任用都是清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作为晚清社会政治近代化的构成,留学活动无疑对此期政局影响甚大。留学生群体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社会变数,也是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及怎样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市民生活观念出现急剧的变化.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内外两方面.辛亥革命前,与传统生活观念对立的新生活观念因受到清朝统治阶级的压制还未形成主流思想,远离中心城市及交通干线的内陆偏僻地区和城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辛亥革命后,随着国体政体的变化资产阶级人生观获得了正统地位,生活观念由于权力真空和价值危机的紧张而出现反复,传统的生活观念在文化自信的进一步丧失下受到无情批判,生活观念的变革与思维定势的冲突使城市市民的生活出现双重的变异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合理成分,吸取百家之长,融通中西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并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自己的人才思想付诸实施.本文试从"人尽其才则百事举"的重人思想、"使全民皆有科学知识"的普教育才思想、"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选才思想、"有才有德"的人才标准和"人能尽其才"的任使策略、"官吏为人民公仆"的近代民主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其人才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