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古舟子咏》是他唯一一部完整的长诗。全诗是一个具有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讨了人生的罪与罚问题。本文结合柯勒律治的"泛神论"思想,分析了《古舟子咏》所表达的人与上帝的回归主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的心理惊悚小说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黑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怪诞情节、暴力谋杀和恐怖氛围带给读者极大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长久以来,学界多关注该小说中的恐怖美学思想,而忽略了它可能涉及到的道德伦理问题。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该小说里潜藏在恐怖面纱之后的罪与罚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3.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文学“白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探索人生的奥秘而成为基督徒,随着对社会、宗教认识的深化而告别了上帝。但基督教的“罪与罚”等思想意识却是他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同时也是他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有岛武郎的作品中,他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近代社会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基督教文化的“罪与罚”理念的冲突,提出了人类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对《圣经》的传承与超越表现在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这两个方面。就经典互文而言,《失乐园》第7、9、10卷在情节、题材和主题上与《创世记》第1-3章构成尤为显性而密集的互文指涉,主要显现于弥尔顿对《创世记》文本大量且大胆的引用和转述;就文学想象而论,史诗对上帝所造之物的拟人化和具体化描写丰富了创世造人情节;对亚当夏娃尝食禁果前后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类堕落带给大自然伤害的艺术化呈现拓展了人类堕落题材;关于亚当夏娃对待惩罚之态度与认识的诗性描写深化了罪与罚主题。通过经典互文,史诗传承了《圣经》原有的宗教文本内涵;通过文学想象,诗人赋予《失乐园》独特的宗教审美意蕴。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共同成就了《失乐园》永恒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5.
惩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国传统到欧洲中世纪"露出你的脊背,扬起我的鞭子"的格言,从曹禺的《雷雨》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惩罚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更是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我们每一个人从孩童时代,就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家庭或学校的惩罚,有些记忆甚至刻骨铭心,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成长道路和气质性格.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恶”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本文认为《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于是也就有了“阶段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艾米莉是一个高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  相似文献   

7.
正艾伦·德肖维茨不仅是位声名卓著的律师,也曾是哈佛法学院的教授,更是位畅销书作家。在其诸多的作品中,《法律创世纪》一书因圣经主题而广为传播。他从《圣经·创世纪》中挑选了十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法律人的眼光分析它们,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在信徒们看来,《圣经》中的上帝不仅全知全能,而且行事正义公允,但德肖维茨认为,"《创世纪》里那位了不起的上帝……还在圣经里公诸一件事,那就是‘他并非全知’。"a他频  相似文献   

8.
上帝在女性主义的眼中是男权制的象征。而劳伦斯小说中的朝圣者形象的女性正是被宗教蒙蔽的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本文拟从上帝的形象和朝圣的本质入手,分析其五部小说《儿子与情人》,《逾矩的罪人》,《迷途女孩》,《袋鼠》和《羽蛇》中的女性朝圣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以梦境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可以说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的梦境就是贯穿《罪与罚》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因此,对梦境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是一位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因此,对这些梦境进行分析又不能脱离俄罗斯传统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是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其背后深藏的实质是人的道德危机和宗教危机。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语境下,通过追本溯源,紧扣《圣经》原典,系统梳理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阐幽表微地阐释了上帝、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详细解读出《圣经》中的八大生态伦理观及其四大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圣经》生态伦理观的误解和偏离,并进一步结合时事,探讨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基督教生态伦理。并指出,《圣经》中上帝、人和自然最初是和谐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圣经》产生了误读和偏离,而当今对《圣经》生态伦理观的绿色回归则是一种主题。人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重建人与自然在上帝中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侧重于表现苦难及苦难之中人的追求与犯罪。并把宗教信仰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尤其是代表作《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贯穿着浓厚的宗教思想,触及人类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西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柏拉图对话录,《斐多》历经古今沧桑流变,依然不失现代经典巨著的价值,如果说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是现代刑事法治的滥觞,那么《斐多》则是整个西方哲理文化包括法治文化的先导。当代中国孜孜追求的法治迥异于传统中华法系之专制法制,更偏重于法律本身,应该制定得良好且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的正义法治,该种法治的内核即法律的灵魂则是西方文化中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13.
“罪、功、刑相适应”要求犯罪、重大立功和刑罚三者之间的均衡。认定重大立功,应当将犯罪分子所立的功与其所犯的罪进行功、罪比较,动态分析,做到功、罪均衡、相当。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减轻处罚时,应当是在其犯罪所应当判处的具体刑罚所在的具体法定刑幅度以下判处刑罚,做到罪、功、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尤其表现在对特殊主体的认定上。笔者认为,党政人员和人民团体的成员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人大代表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的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在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本中,戈多与上帝、基督、《圣经》或明或暗的联系,指引着读者的联想方向——戈多就是上帝,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深刻的解读。《等待戈多》中对上帝的等待,体现出贝克特在"上帝死了"之后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对荒诞世界人类出路的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儒家与基督教两大思想体系对于人神关系的界定。分析后发现,儒家和基督教的起源都关涉于对神的理解和对神的虔敬:儒家认识到神的不可僭越性后,从言说"人神相通"转到对"心性"的理解;而基督教通过耶稣,向世人敞开了"人神相通"的大门。还发现,这两大思想体系转换的共同方式是"人之判断权的上交":前者导致了"不语怪力乱神",而后者转向了信仰。  相似文献   

17.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深受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当时已经广泛传播的教父神学的影响。奥古斯丁把人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完全平行的状态叫做自由。他说上帝的意志与其本体的绝对不变性和真正永恒性同一,而人的意志却随着人的本性的堕落和复原而产生偏斜和恢复。人的本性从原初到得救赎经过了四个不同阶段,所以奥古斯丁的自由观也随之表现出了四层不同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具有典型的“二重人格”的文学形象,批评热点曾一度表现为性格研究和哲理研究。但如果从人性角度进行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多层面的内心世界则体现了其人性深层中的全部奥秘.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残酷无情的人性解剖术现出这一形象的自在自主性、动态人性和非意识层次等三个人性层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的“沉玉质蛙”之俗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黄河神灵和玉石的信仰与崇拜。古人视玉有“勇”德和“信”德,因此他们以“沉玉于河”娱媚河神,祈求战争的胜利;以“质硅于河”为信盟誓,意谓河神见证。正是基于人们对河神和玉石的共同敬畏与崇拜,爰有沉玉而济、以璧祈战于河、质蛙于河而盟之举。  相似文献   

20.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体现为“天”与“命”的统一;时代认知表现为对天命的认知.朱熹在融合了各历史时期儒家天命思想基础上,对其丰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朱熹天命观不再把“天”与“命”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把“天”与“命”看作统一构成体,他们统一于理之中,以此适应时代的需要.朱熹天命观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思想、言行、都要适合君之命令,这是人的天命.朱熹天命观的时代境遇还在于人们对天命的认知,以此自觉的引导人们思想精神,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朱熹天命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