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学理论在不断走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因为摆脱了本体论研究束缚而产生的对于文学现象研究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因忽略本体论研究而产生的迷惘与困惑。经过近30年多元化历程的文学理论研究,如今面临的似乎又要回到问题的原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及中外文论家的阐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能直接定义为意识形态,也不宜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既缺乏理论根据,也不利于对文学社会、历史、认识、教育、人性及生产等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一词的来源及演变,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个概念的情况,表明其理论内涵应该是带有阶级性质的思想体系,对此不能随意扩大,尤其不能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式”相混淆。文学不应定义为意识形态,但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文学在阶级社会中可能具有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当文学作为主体去审美掌握客体世界时,它在本质上是不欢迎意识形态的入侵,但由于文学主客体整体构成中的意识形态成分的渗入,文学在内容上又可能出现某些意识形态成分,有时意识形态因素还很充分;当文学以客体的姿态与世界的需要主体发生关系时,文学将以自身为中介转化为功能性存在,在尊重自身美学品格的前提下,对世界的需要给予一定的满足,从而表现出某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当外在主体的要求无视文学本性,将其视为实现某种实用观念的工具的时候,这时的文学就有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我在自我理论反思与清理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界定的质疑。目前,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论好像一块魔方,可以扭织出各种理论图案;它又像一剂万应的灵药仙丹,可以包治文学百病。可是,这是宣传出来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素质。面对不断出现的批评意见,主张“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学者也有自己的论证和辩解,但其论证和辩解多是枝节性的,并没有把握住受批评的要害,也有意避开了该辩解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学"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文学现象的易变性,将关注点集中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上。采用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阿尔都塞派有关意识形态的部分内容,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分析认为,文学本质是建立在其意识形态基础上的一个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8.
文学本质问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在论争过程中往往混淆了文学的定位和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定位和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学的定位是:文学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新表述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来人们讨论文学的特殊性问题多着眼于文学的"审美"层面,而不怎么涉及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这里就专门着眼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来探讨文学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主要承载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容,严格说来它没有专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混合性、模糊性特征;从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它是一种弱意识形态;文学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位置大致处在与哲学、宗教相当的"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自然、艺术以及美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旨在 澄清其含义,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文学界何以出现反对人们进行文学比较这种怪现象 ?谜底在于 :18-19世纪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派通过历史比较的实证方法 ,描述世界许多民族语言是如何相互影响、衍变的 ,以便勾勒出国际语言之间的关系史和谱系树。Litt啨ratureCompar啨e(旧译“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就结胎于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传统比较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二者都强调影响研究和关系史研究。误创的学科名称Litt啨ratureCompar啨e理所当然地被误读和误译成了“比较文学” ,后来却又歪打正着地孳乳出了更为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学派。澄清这种错综复杂的学科命名的纠葛 ,有助于揭示出中西文学比较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特殊的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和汉语写作)是台湾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口传文学作为其原初的文化资源,其实就蕴蓄了原住民身份的自我认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崛起的原住民汉语写作从争取民族自我命名到张扬族群文化生存的权利,凸显了原住民身份书写的诉求。山海书写则具有族群身份认同的意涵。都市和山海的对峙,汉原对立彰显了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而汉原融溶的愿景将为台湾原住民文学增添新质。  相似文献   

15.
16.
比较文学的定义一直是困扰比较文学界的几大难题之一.本文试图提出在多元文化、反逻格斯中心主义、解构知识话语的语境中,逻辑的、思辨的、有中心地位的"定义"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诗意的体验,规范的逾越,人类情感的演义,是世界文学交响乐.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世界急剧变化、中国迅速发展、世界为之聚焦的重要历史时刻,建构了以和平发展为主体,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两翼的和谐战略体系,体系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具体理论成果.对体系结构与内涵的系统分析有利于我们以和谐世界为着眼点,和平发展为着重点,和谐社会为着手点,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孙欣 《东方论坛》2015,(1):17-22
"小康"一词自《诗经》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及外延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包括社会安定、经济丰裕、教化风行三种主要涵义的综合概念。其中,社会安定是前提,经济丰裕是基础,教化风行、天下大治则是传统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每种涵义既交错发展、相互影响,又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