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新 《东岳论丛》2007,28(3):51-56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红楼梦》与宫体诗在题材选择即写作对象方面的同一性;二、这种特殊题材所可能引发的几种特殊感受;三、从中国文化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看《红楼梦》的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2.
3.
鲁迅《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思想命题。这种思想命题既是时代理性精神的反映,也是鲁迅个人化生命经验、文化感知的具象化。鲁迅少年时代在家庭变故中惨痛的经历,形成了"吃人情结"。这是"吃人"命题个人情绪根源。同时,这种"吃人"思想命题也是对人类存在悲剧的揭示。"吃人"与"异化"是一致的,是人的必然性悲剧。但是,鲁迅并没有屈服这种必然性,而是以一种反抗的姿态获得了自由。鲁迅的伟大在于从中国文化现实,切入了世界性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山水画艺术在其肇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和积淀成为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境界、主体与自然相融合一为表征的艺术范式。画家视自然山水为生命存在的对应物,以主体自身的精神拟态于自然山水,从主体对生命运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山水。所以,画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作为对宇宙自然和主体生命的全方位关照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具有深沉的宇宙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画家自己内心宇宙的外化,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成为记录或承载画家内心世界中带有某种观念性的形象与外界自然相吻合、相感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所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7.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情怀及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对隐逸传统的理解、推崇以及审美品味、生活情趣的取向之中。  相似文献   

10.
韦升  陈晓英 《理论界》2006,(4):180-181
李贺是主观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里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近乎自戕的写作方式来写诗,对生存的体验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他倾心于死亡,并在面对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完成了一次致命的飞翔。他在诗歌创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激情,却对诗有一种深刻的怀疑。于是,生命与诗歌在互相渗透而又互相排斥的紧张关系中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最后在死亡中达到真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1.
赵刚健 《江淮论坛》2004,(4):104-109
宇宙意识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显在的不同的内容形态:半人半神的远古神话,极具时空穿透力和展示天国图景类的楚辞,从东晋延续至唐宋的“与宇宙同化同在”类的诗文,由“情意化山水”上升到“宇宙化山水”的表现荒寒境界类的唐诗。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以天合天”的自然朴素观,松动性和开放性的文学形象观,古典诗词的一种张力方向:“远”。古典文学作品的张力结构:“圆”。  相似文献   

12.
南朝宫体诗与五代花间词在审美趣味上构成了趋同性.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艳丽为美,以纤巧为美,以悲怨为美."以艳为美"在艺术风格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色彩、情调上的艳丽化;"以纤巧为美"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印题材的狭小和指对纤弱之美的欣赏;对宫体诗"以悲为美"的继承促进了花间词"绮怨"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水浒后传》虽是《水浒传》的续作,但作为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与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貌。陈忱不再像《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而注重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他以文人特有的审美眼光,将诗骚传统引入小说创作领域,在叙事中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以比兴寄托方式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在小说中他还流露出浓重的遗民心态和隐逸情结,带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意味;他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景造境,从而显示出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同时,陈忱还继承了由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发愤著书"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精神发展的起源,不可能正确阐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精神的复杂性。如果仅仅从地球生命谈起或者从对基因的理解说起或者生命从水里诞生讲起等等,都是隔断历史和断章取义,不可能正确阐明生命。同样,如果仅仅从对规律性的信念出发研究物质或自然,而忽略了与规律性永伴相随的自由性并以偶然性取代之,也是对物质客观本性的严重误解和片面化,也不可能正确阐明生命的固有内涵和演化发展。研究发现,宇宙万物都是生命,原因在于其内部运行着保守与自由对立统一的固有机制,这一原始动力推动着生命的生存演化。宇宙起源即生命起源。宇宙万物只不过是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无数个体生命。在宇宙时空中无论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表现出生命的无限多样性、系统规律性、自由变化性和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秦汉文献史料,系统阐述了秦汉时代优胜劣汰、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其中包括秦汉社会对男女婚配体质、年龄谐调的重视;对授精受孕时间季节的选择;对胎养、胎教、幼育及新生婴儿的把握与抉择等。并揭示了秦汉社会的优生意识的时代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诗人,连吃斋念佛的僧人也是如此。与前代僧人不同的是,唐代的僧人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一改过去僧人对佛祖的虔诚、对佛国天堂的向往,而多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在他们的诗中多流露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意识,人生的短暂倏忽使唐代的诗僧一方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渴望及早留金石之功、建不朽之业,企图以世俗的声名去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唐代僧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坛重量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情结和强烈的生命气息,从其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开始,到《丰乳肥臀》以及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生命意识一直是其表现的重要主题,莫言对生命意识、生命强力的极度张扬与推崇还包含有复杂而又丰富的文化意蕴。从哲学层面看,莫言对生命强力的推崇与张扬是为了唤回人的感性生命,以使人的生命更加趋于完善;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则是“唤回和弥补现实中逐渐衰竭的生命力”,以促进人种的改良;另外莫言对生命强力的推崇与张扬还包含有文化批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吴惠敏 《学术论坛》2007,(10):18-21
文章主要论述了《论语》中孔子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文章从孝悌慈爱、养生要诀、对险危之境的预警教育、对人生逆境中乐天知命的精神、对病残老衰的人生苦境的关怀态度以及仁政理想等方面分析了孔子生命意识中珍爱人生的重生思想;又从孔子以"礼"治丧的态度、以"仁"作为生死的取舍标准、以道德价值为其核心的死亡观等侧面阐述了孔子对死亡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其生命意识之核.  相似文献   

20.
何东 《社会科学论坛》2006,(14):151-153
北宋文人李之仪的诗歌具有对生命短促的强烈感受和深刻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本文从政治热情、朋友之谊、田园之恋、生命思考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