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束脩     
<正> “束脩”这桩公案,至今聚讼未决。目前主要有“干肉说”和“束发说”两种,然而双方都未有充足的证据说服对方。我愿提点看法与有关同志商榷。一、“干肉说”和“束发说”的源流“束脩”的含义问题案汉之前韵文献资料中未见争议,歧议始子汉以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这里的束脩既可解为“干肉”,又可解为“束发”。郑玄首倡“束发说”,解束脩为:“谓男子年十五以上也。”可惜此论未被后儒继承,声息渐衰,险成绝嗣之论。主张“干肉说”的魏有何晏,梁有皇侃,宋有刑(曰内)、朱熹,元有许谦,明有张居正,清有刘宝楠,真可谓人多势众,洋洋大观: 1.《论语集解义疏·卷四》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见必执物以为贽。……  相似文献   

2.
束修(二)     
比褚人获更早的宋人,二程、朱熹以外,也曾对“束修”之义作过探讨。如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中说: 束修,其义不一。《论语》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前人多引《礼》:“男贽玉泉禽鸟,女贽榛栗束修。”以为“束修”者“束脯”也,以束脯以为贽耳。余按杜恕《体论》曰:“束修之业,其上在于不言,其次莫如寡知。”又按《后汉·马援传)注云:,“男子十五以上,谓之束修。不可以束修之间不出境,一概论也。”《檀弓》云:“古之大夫,束修之间不出曲。”乃知以束修为束脯者为非是。《后汉》杜诗荐伏湛曰:“自行束修,讫无毁玷。”注:“自行束修,谓年十五以上。”《延笃传》注:“束修,谓束带修饰也。”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之“正名”二字的词义,自汉以来,即有二说。多数学者认为“正名”即“正名号”或“正名分”:郑玄则说:“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皇侃《论语义疏》引)我赞同郑玄“正名”即“正书字”之说。清人江永说:“孔子‘必也正名’,盖必形、声、义三者正,而后可言可行也。亦必本义明,而后形、声、义三者可正也。”(《说文解字段注后叙》)江氏此说,为“正名”即“正书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联系《论语》所产生的时代,我们发现“名”训“字”者,不乏其例: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注云:“古者曰名,今世曰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又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束脩”与“志于学”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历来注家多把“束脩”解释为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如朱熹集注云:“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今人所著《论语译注》,也解释说:“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  相似文献   

6.
妇人暂而免诸国。 (僖 3 3 P499)杨注 :章炳麟《读》曰“暂借为渐 ,诈欺也” ,吴生《文史甄微》说同。按 :杜注“暂 ,卒也” ,段氏《说文注》申云“今俗语云霎时间” ,未洽。于鬯《香草校书》卷 3 8云“暂字与力字为对 ,力者用力也 ,则暂者当是不用力之义 ,非谓暂卒也” ,以杜注为非 ,因谓暂借为 ,“盖谓一举手不用力之意也” ,今考为动词 ,义为“拍取” ,于氏转辗训为“不用力” ,很是牵强。章氏谓“文嬴言皆诈语” ,细绎文辞 ,文嬴只是说辞罢了 ,不得遽目为诈语 ,旧说皆可商。窃谓暂与谗为叠韵通假字 ,《礼记·曲礼》“毋言” ,…  相似文献   

7.
自《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以来,“束脩”一直被认为是“束脯”,是弟子敬师之礼,是师收弟子的手续、学费。然而仔细品味,总觉不大和谐。孔子是位十分注重礼节的学者,而古代馈赠礼物又男女有别,《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况且孔子的弟子中并无女性,以束脩为敬师之礼不符合实际。清代康有为《论语注》承先师朱九江看法,认为“惟女贽乃以脯脩,学者无之。后儒误以解此经,则大谬。”至少可以设想,在孔子时代,或说在孔子的私学里,送束脩致师礼是不…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9.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一词,因常用而习焉不察了。文学二字并用,最先见于《论语》:“文学子游、子夏。”宋邢昺《论语疏》解为文章博学之意,与今文学含义不同。古时是用“文”、“文章”、“文艺”来表述“文学”含义的。如: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新唐书》中把李白、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的传记称之为“文艺传”等都指的是“文学”。魏文帝曾丕曾作《典论论文》,是当时典型的文学论著。陆机的《文赋》则是叙述文学创作心理的。韩愈还曾把通过语言阐明古道的“古文之学”称为“文学”。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曾指出近世“文学”一词是从日本“输入”的。录下:  相似文献   

11.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2.
犊鼻裈续考     
董志翘有《犊鼻裈考》,谓司马相如所着之犊鼻裈为无裤管合裆之贴身短裤。其驳王先谦之说,甚以为是;而谓全无裤管,窃以为尚有可言者。犊鼻裈之形制,历来聚讼纷纭,笔者所见,殆有四说:一、形如犊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骃集解引韦昭曰:“犊鼻裈,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今铜印犊纽,此其类矣。”《汉书》同传颜师古注:“即今之衳也,形似犊鼻,故以名云。”二、短裤,裤管至膝。刘奉世曰:“犊鼻穴在膝下,为裈财令至膝,故习俗因以为名,非谓其形似也。”(据王先谦《汉书补注》转引。)三、无裆之裈。钱大听《十驾斋新录》四“犊鼻裈”条下云:“《广雅》;(衤松),襣恽也。恽无裆者谓之(?)。(?),度没反。《说文》无(?)字。当为突,即犊鼻也。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又加衣旁耳。”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千”之数,虽不无夸大,但孔子学生很多却是无可置疑的。私人办学,规模初具,其教育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确是研究孔子教育事业极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因《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话,就把“束脩”当作孔子收纳的学费。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上说:“他是‘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14.
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此据下引《礼记》各文可以证知: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檀弓》) 先王谥,以尊名。(《表记》) 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玉藻》) 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郊特牲》)《郊特牲》云“死而谥,今也”者,言古者凡有爵者死后乃有谥,而今则虽生时无爵,死后即命谥。故郑玄注云“周制爵及命士,虽及之,犹不谥耳。今记时,死则谥之。非礼也。”虽然《郊特牲》所云古者未必如郑注云“谓殷以前”,但如谓为周之古代,应可无疑。  相似文献   

15.
龚维英同志《女媭为屈母说》一文(《贵州社会科学》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屈母说》),力排众议,令人耳目一新。读后于其中数事,尚未涣然,窃陈愚见,就教于龚君。一、《屈母说》以为,“姊”之古义,既谓“女兄”,亦以言母。“《北齐书》的《后妃传》及《诸王传》载,称生母及乳母均为‘姊姊’”,宋高宗亦称其母韦太后为“大姊姊”,又《说文·女部》“姐”字注,蜀谓母曰姐,王逸注:“女媭,屈原姊也。”“姐”与“姊”今已无别,故女媭当即为屈原之母。按“姊”乃王注,非《离骚》本文,不能混为一谈。《屈母说》以为只要能证成“姊”有“母”义,就可得出“女媭”即“屈母”的结论,这样做其实是隔靴搔痒,文不对题。王逸作《楚辞章句》,时在东汉,系统地阐释六书的《说文解字》亦作于此时,《说文》中并无姊兼母义之说,而母字则赫然见于女部。可见  相似文献   

16.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17.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刊登了赵地同志的《杨六郎与天津》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读后感觉文中某些提法值得商榷,今仅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教于赵地同志。 赵文说:“我们读《宋史》或其他与杨家将有关的书籍,就会知道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六郎(杨延昭)的大半生与天津有关。杨六郎先任景州知州”,则“杨六郎就是天津的知州。紧接着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则杨六郎又是天津的边防司令。”  相似文献   

18.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所载王达人同志《莫须有诠解求是》一文,引俞正燮《癸已存稿》中的成说,断“莫”字为语气助词,“莫”、“须有”分句读,确认“但那件事嘛,应当有”为莫须有三字的真诠。此论仍值得商榷。 一、考俞氏对莫须有一词的诠释,根据二条。一是秦桧讲话口吃,态度傲慢,即所谓“盖桧骄蹇,反诘世忠,谓其事体莫,示若迟疑审度之,而复自决言须有。”口吃傲慢与  相似文献   

19.
李启谦同志《“季氏八佾舞于庭”新解》(《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一文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维护周礼的表现,其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季平子曾代鲁君主持过祭祀,“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当政的季平子主持祭祀时的情况;二是季氏并不想废除鲁君而代之,而是要尊鲁君的。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不错,据《左传》记载,季平子是代鲁君主持过祭祀,但昭公二十五年又说:“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二人’,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谓当作“二八”,二八即二佾,刘宝楠《论语正义》据此推论季平子“取公四佾以往,合为八佾,而公止有二佾”,其说不无道理。《论语正义》又引《礼记·郊特牲》文:“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解释说:“公庙谓桓公  相似文献   

20.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整体上晓畅简明 ,唯“耳顺”二字颇为费解。对“耳顺”的解释 ,大致有两种。或以“耳闻”训“耳” ,以“不逆”训“顺”。如郑注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皇疏 :“顺谓不逆也” ;朱熹集注 :“声入心通 ,无所违逆” ,并引程子曰 :“耳顺 ,所闻皆通也” ;《四书味根录》 :“言之入于耳者 ,无所距 (拒 )亦无所迎 ,无所疑亦无所悟 ,顺焉、适焉”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7年版 ) :耳顺 ,“能听得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