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之旅     
(一)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晴今天,按计划去参观北京大学。在去北京大学的路上,我在想:传说中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塌糊涂”是什么样的?到了大学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拱桥,桥下有个湖,名字叫末名湖。未名,就是没名字,也就是说这个湖没有名字。这就是“一塌糊涂”当中的“一糊”,是不是很创新?!大学就是大学,真大啊!我们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图书馆的知识:图书馆收藏书籍约一百五十万册,其中善本近二十万册,在国内收藏居于前列。毛主席曾经在这里当过管理员。图书馆就是“一塌糊涂”中的“一涂”。“一…  相似文献   

2.
慈仁寺是清初时期北京城南的一个综合性的文人聚集地。在康熙帝实施"文治"的背景下,不少汉族官员及博学文士曾经在慈仁寺聚集,形成了有助于文人交游、图书流通、文物收藏、诗文创作的生态环境。慈仁寺书肆的繁盛与文人的藏书兴趣以及相互交往有密切关系,这也是研究清初文人书籍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田涛 《21世纪》2001,(5):40-41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书籍的交流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本有关古代贸易的记载中,从中国运抵日本的“泊来书籍”一直受到后 人关注。但直 到清末,国人 始对日本保存的中国古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杨守静、董康等一批人曾先后作过一些描述,特别是利用日本旧藏出版的《古逸丛书》及利用金泽文库藏宋版翻刻的《千金方》、《千金翼方》更引起了国人瞩目。至于道听途说来的“静嘉堂”、“东洋文库”所收藏的宋元秘本,东京神田神保町的古旧书店等,更早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 我是应东京大学邀请前往日本的,于是,我首先参观了…  相似文献   

4.
有兄弟3人,他们共同的爱好是收藏珍品。老大喜欢收藏古玩,老二喜欢收藏邮票,老三喜欢收藏书籍。他们家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柜,大家都把珍品放在柜中共同欣赏。这个柜的钥匙放在一只很精致的小铁箱中,小铁箱藏在一个十分秘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现今盛世,收藏之风亦盛。如何走出一条"有趣而收藏、收藏更有趣"的个人特色的路?我与妻子徐立梅(两人共用一个网名"杨梅清清")一起,把多年的文化积淀投射到戈壁石小品的创作、收藏上面,走出了我们的收藏之路。玩石收藏,在中国可谓历史久远矣。从5300年前在北阴阳营出土的古南京人遗址,就有美石陪伴人生的佳话;《红楼梦》就是以"通灵宝玉"为线索生发的"石头记";米芾、苏东坡……都是拜石、玩石大家。玩石的魅力可见一斑。石不能言亦可人。南京别称为"石头城",我们生活在"石头城";玩石弄文,也是为石头城石文化添上一笔。我们玩石与众不同,是将不起眼的小块戈壁石,从石商手里淘来,不做任何外力加工,只以自己的学识、眼光观察、揣摩  相似文献   

6.
金镝 《新天地》2012,(6):45
作为一个藏龄三十多年的老年收藏爱好者,我这些年来一直秉承一个收藏理念:收藏要藏出"趣"来。三十多年前,我刚刚涉猎收藏领域时,实事求是地说,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搞收藏的。因为那时我听说很多人通过搞收藏而获利不菲,有些人甚至"平地一声雷,转眼富家翁",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活三年"!于是,我涉足收藏时,心里激动着却又一路小心翼翼,唯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每每遇到一件藏品,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 《社区》2009,(5):5-5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我就以收藏“封资修”大洋古书籍的罪名挨过批斗。1976年地震的时候,也有人警告我,我坐拥书城,夜里万一有什么情况,书城将会封锁我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打坐     
严歌苓 《社区》2011,(32):51-51
打坐是为了入定。但能否入定,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属于一打坐就人定的幸运者。据说这类幸运者天性中得具有几个不幸的素质:轻信、孤僻、一心无法二用。最后这一点,在我身上很明显,简直要了周围人的命。美国人管这种人叫做“不能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的人”。假如我正专注于某事,有人请求我或要求我做一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9.
漂亮的女狼     
一位姑娘向一个小伙子求爱。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信上说:“人们都说我是一位漂亮的女狼.假如我们两个人……”小伙子见信,忍俊不禁,很有礼貌地写了回信,说:“狼姑娘.谢谢你的美意。非常遗憾,我不敢答应你。我幸亏是在信上遇见你.要是在路上碰见,我可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美国人,42 岁了仍一 事无成,他认为自己倒霉透了: 离婚、破产、失业……他变得古 怪、易怒、脆弱,不知道人生 还有什么意义。他看到一个吉普 赛人在街头算命,就凑过去,让他给看看手相。他没有想到,吉 普赛人会对他这样说:“您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 他一惊,随后一笑:“开什么玩笑?我怎么会是伟人!” 因为您就是华盛顿的化身!” 吉普赛人接着说:“您知道 此后,他对华盛顿产生了浓自己是谁吗?” 厚的兴趣。他找来许多与华盛顿 我是谁?我是个穷光蛋、倒 有关的书籍看起来,并开始不…  相似文献   

11.
《谋攻》中的“倍则分之”,省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我看过不少的有关书籍,大都是这样翻译的。我以为这是不妥的。问题在于:“倍”表示的数量,究竟应该是“一倍”,还是“加倍”(两倍)? 如果理解为“一倍”,则它和下句“敌则能战之”中的“敌”字(表示敌我力量匹敌、相等),在意义上就重复了。“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不就是“兵力与敌人相等”  相似文献   

12.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文学研究要不要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知识?答案是肯定的。李泽厚先生有一次在答记者问时说:“鲁迅早就提倡搞自然科学的读一点文史书籍,搞文学的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触类’可以‘旁通’”(《走我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史上尤其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抗战之前这~期间,“文人从政”蔚然成风。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其中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蕴,很能体现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具体历史处境、价值观念、对政府的态度以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替代     
女儿去探望独居的父亲。她在房间里仔细地打量了一番以后说道:“又添置了很多东西啊。”“一个人过日子,做家务很麻烦啊。何况我想,记住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也能防止老年痴呆吧……这是一台不需要洗涤的无公害餐具清洗机,这是一台万能调理机……”老人沾沾自喜地介绍着那些新购买的家用电器,“……这社会真方便。现在只要是人干的事,无论什么事都能让机器来代替。”  相似文献   

16.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出现了一种“全盘西化”论。有个别人很明白地说:“我是欣赏‘全盘西化’的观点的。‘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所有全部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这无异是要把西方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包括政治体制、所有制、意识形态,全都搬到中国来。说穿了,就是要丢掉中国的社会主义,使中国资本主义化。也有人换一种说法,说什么“社会主义搞早了”,社会主义在  相似文献   

17.
生存的能力     
“你一定看错了!这就是前几天那个。” 当我的一个同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告诉我华为又有一个员工跳楼身亡的消息时,我很自然地说出了上述话。心里还嘀咕:“这怎么可能!” 当同事的消息被证实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不断地在心里默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诸凡 《社区》2011,(28):48-48
记得林语堂写过,英国人很不屑钻研厨艺,一个民族不乐于谈论饮食,其饮食通常也就没什么发展。比较而言,中国人显然乐于谈吃。据说中国文人为饮食著书立说的数量堪称世界第一。我读过的相关书籍中,最喜欢袁枚、唐鲁孙和汪曾祺。  相似文献   

19.
赝品真情     
他是搞摄影的,但更痴迷民间收藏,他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古籍,也结交了许多的业内人,对收藏很有一番见地。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非常喜欢书,他一生收藏了一千多部书,而他读过的书更是不计其数。对于马克思来说,书籍不是装饰品,而是工具。他常常说:“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马克思的学习态度是很惊人的,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之后,在他的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竟被磨去了一层,因此,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