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以智以“善巧而理数之”的方法,分别将道体和经验现象(包括“质测”之学)抽象化为绝对的“一”与相对的“二”,并藉“一在二中”的体用圆融观,揭示了“即器是道”、“道寓于艺”的道理.他利用“离二则一死”、“合二而一”这种“以数明理”的方式,不仅含蓄地表达了“欲挽虚窃,必重实学”的救世情怀,而且从本体论意义上阐明了实学之于“道”的必要性,从而使近代西方“质测”之学在传统儒学体系内获得了积极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重彩”之“重”字在绘画上的材料,是指矿物质颜料(石色),从颜料的质感上讲,它是以矿石为原料,经研磨成粉或…  相似文献   

3.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5.
诗歌中富含理趣,这是宋诗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苏轼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者。其诗歌中蕴涵的理趣,按内容可以分为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和艺水之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中所见唐式辑存韩国磐唐朝的法律有四,即律、令、格、式四者。《新唐书》卷56《刑法志》说: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  相似文献   

8.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9.
潘挈兹光生是著名的老一辈工笔人物画家和美术史论家,在临摹和研究敦煌壁画的基础上,将工笔重彩画的复兴视为己任,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潘挈兹在中国画界德高望重,不仅在於治学治艺刻苦严谨,更在於有口皆碑的人品、文品和画品。早就与潘先生的儿子摄影家潘资打好招呼欲上门拜访,却一宜忙东忙西地抽不出身来。日前打电话过去,始知道老人因心脉病住进了医院。正为自己的拖苦而懊恼著,不想潘贺来电话告知潘老的我去医院见面,还说要问什麽尽管问,要谈什麽随便谈,他的精神头很好。身看病号服的潘老乍看上去有些倦容,一谈…  相似文献   

10.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孔子艺术哲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考证,明确了孔子时代艺术形态的构成,对“必有可观”与“君子不为”之间的二律悖论分别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孔子所论之艺,虽有大与小、一与多、本与末的区别,但从其“一以贯之”的兼通观立场看,艺之大小,全因执艺者能否通会天地人道而后定,道之大小的最后区分是守技而兼通,故“小艺”也能通“大道”;“小道”是古代艺术的同义词,其包括了古代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孔子所观之道,不仅包括艺术,自然万物也被他纳入观德的对象,他强调道艺相辅,其“小道可观”被赋予了“游”的审美精神和“通”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孔子“必有可观”生存美学的精义所在;所谓“君子不为”,实则君子不专为、不一为、不偏为而已,其与道艺的大小本末和功用直接相关,其背后体现着治道者与为艺者的身份等级差别,艺之“不为”与“有为”的区别仅在于是偏工还是兼善;孔子将原本含有技术成分的“艺”提升到全新“道”的哲学层次,推衍为具有形而上色彩和普世价值的艺术理论,最终将这一表层矛盾的对立从义理和应用两方面加以会通和解。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片树叶的启示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丰杀茎柯②,毫芒颜泽⑨,乱④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禄于宋邦。列子⑤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⑥,而载⑦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⑧,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⑨;丰年大禾,臧获⑩不能恶  相似文献   

13.
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十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相似文献   

14.
论诗之风格     
“风格”一辞,在文学批评中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通过古人对于风格的批评文字加以疏说,阐明风格之意义.虽然诗格与人格不可分离,但由于诸多原因,诗格与人格之表现,亦有不甚一律者.而诗之风格之养成,除先天性分外,人格之修养,不亚于文字之工力.诗之风格之高下,既无一定之标准,然则人格之修养,又可补于诗.同时运之以独创之精神,以成诗人独自之风格.  相似文献   

15.
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是刘熙载《艺概》对《左传》叙事艺术的重要总结。但这六个方面各为何意?都具体就《左传》哪些叙事而言?作者未说,引用者不讲,多数读者不免糊涂。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拟结合自己读《左传》的一些体悟,对刘氏这些观点作若干阐释,以期对《左传》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有大雅,也有大俗。所谓“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做到了大俗,其实也就达到了大雅的境地。在日常写作中巧用俗笔,就是大雅,雅俗共赏是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人们最简单的审美观。白居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时”“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俗,而生活也是大雅。  相似文献   

17.
张玉清擅画花鸟,兼长工笔写意,在丹青瀚海中书写大自然的物象与景观,历数十年,终成独家画风。观其作品,工笔严整,浓丽而不失精微;写意奔放劲健,颇为传神。工笔无匠气,写意不急躁,粗中见云秀,精中见潇洒。观其以细锋摹写的雁翎鸟羽、奇花异草等自然景观,有如沐清风之感,独得强烈的艺术美感,正乃是“毕生磨练深厚力,笔下晖生万  相似文献   

18.
诗大序有这样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不足,战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仪(原名励国仪)的画,非但有诗情,更有歌的旋律和舞的韵味。她的画是她"情动于中"而形于画的表征。她借着传统中国绘画的语言,巧妙地结合了工笔与写意,细腻与豪迈的对比效果。这种独特的风格,非但充分显现了她个人朴质柔和的气质和不让须眉的胆识,更体现了她的‘知’和‘学养’。  相似文献   

19.
同源格、同异格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同源格与汉语的同异格之间联系密切,常可用以对译。进而言之,在汉诗因存在同异格而具有极大的抗译性之时,若采用英语之同源格,则效果立见。  相似文献   

20.
书籍装帧设计涉及材料、工艺、心理学等诸多要素,其中材料、工艺是书籍的物质基础,决定书籍的形态存在。古代工艺著作《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知,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和印制工艺等各种知识,能清楚把握住材艺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设计出读者心目最美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