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意识流小说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要求“作者退出小说”,专注于人物的主观世界,把多层次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来观察、体验和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淡化叙事情节、弱化叙事主体和转换叙述视角等叙事美学思想,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是当代文学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高峰,但其作家群体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文学其它的历史题材创作有明显的不同。本文从历史真实观、历史资源、未来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历史主义”作家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鲜明的人学取向和浓厚的人文情味。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既表现在本体论、创作上,也反映在真实观、文艺社会功能论方面。中国古典诗学以人之情志或“道”为本体,以虚心、养气、比兴、禅悟及“风格”论创作,以性情和道德之真论艺术真实,以修身养性的“成人”理想为归趣。研究这一民族特点,对今天的诗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及对“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对艺术教育和美育相关联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以便进一步认识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出生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的一个农村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作为特派记者,他跑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他熟悉西伯利亚的民族风情,热爱西伯利亚的一草一木,尊重农村中的传统美德。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些旧式农村日益失去原来的面貌,走向都市化。这就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出现了滑坡。于是时代提出的“人和人的品质问题”成为“生活和文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苏联《文学报》,1975年11月5日)。拉斯普京就是在这个时代登上文坛的。他一开始就肩负起了培养人的“善良的、纯洁的、高尚的情感,医治精神上的冷漠”(瓦·拉斯普京《我不能不同马焦拉告别》,见《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的使命,致力于健全、完善人的精神道德的探索。拉斯普京从开始发表作品到1974年获得国家奖金,前后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他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他并不属于文如泉涌的多产作家。至今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总共有5部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  相似文献   

7.
苏联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苏联化,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史上伦理思想由道德意识形态向道德理论转变的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1985年之后,“新思维”指导下的新伦理学初露端倪。道德伦理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作用与反作用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在了苏联伦理学的终结和苏联解体的进程中。探索苏联伦理学的研究究竟如何一步步地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走向终结,如何以伦理学的视解来反映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变历程,寻托苏联伦理学研究的病点是本文的主要任务。苏联伦理学研究的病点可以归纳为人道化、非理性化、新教条主义化。  相似文献   

8.
汪怀君 《船山学刊》2005,(2):64-66,77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9.
颜水生 《宁夏社会科学》2010,(5):152-156,172
在政治、权力、知识、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合力角逐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历史发展表现出两次明显的转向,第一次是肇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审美转向,第二次是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历史化”转向。两次转向都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1.
一苏联文学界认为肖洛霍夫的创作特征,是“巨大的真实”、“可怕的真实”、“痛苦的真实”、“历史的真实”、“顽强地忠于真实”、“直书全部的真实”、“公开的、诚实的真实”。肖洛霍夫推崇“真实——母亲”之名言。他反复强调作家“主要的是写真实”,要“向人民讲述高度的真实”,“热情地、真实地”“毫不隐讳地、毫无矫饰地讲述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生活真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当今时代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整个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股“道德热”。遍览当代世界文坛,道德描写所占的比重和地位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从当代苏联文学创作中看,这种“精神和道德探索”倾向也日益占据突出的地位。作家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从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从社会的精神生活来表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真实、现实主义及价值观念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审美新变.这种审美新变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多样化和深化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如对历史的人或事丧失起码的道德和历史评价.应在深化的同时提升历史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国新文学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我认为本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民心所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政治的冲击、运动的干扰。尤其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现实主义为某些人和集团所占有、所利用,使伪现实主义和伪浪漫主义创作思潮泛滥以至主盟文坛,出现了“扭曲了的现实主义”局面。从建国后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是木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在某些理论与创作中不存在现实主义的特征。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中,还缺少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与“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袁红涛 《学术探索》2011,(1):127-131
在现当代文学叙事发展进程中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两部小说所呈现的乡村社会图景的差异并不仅仅是“真实”程度的问题,实则内含着在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时刻,从叙事方式的选择、叙事结构的设计、作家叙事意识的自觉等方面递嬗演进的生动信息,体现了这一时期关于“新中国”想象的急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是在当前改革潮流中提出的搞好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许多同志发表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拟从问题的实质,表现和意义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1 关于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更确切地说应是“个人道德书体性”的探讨。因为“人的道德主体性”提法中的“人”是抽象的,或者说是一个类概念,它包括“人”的个体和群体。这样,“人的道德主体性”想法本身就可以包含不同的具体涵义,从讨论中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共和国文学”是一个近年频频出现于杨匡汉先生著述之中的重要概念,作为“当代文学”概念的一种发展,它的内涵与所指的确定,与他所提出的“大中国文学观”有着很深的关系。针对两位访谈者提出的问题,杨先生围绕当代文学研究现状,从有关概念的厘清入手,论述了有关当代文学认识和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除“共和国文学”这个核心概念,话题也涉及诸如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诗歌艺术的当代状况、学术研究的学科特点和个性风格,以及当代文学的生态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内容丰富,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实质就是网络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在网络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出现诸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是道德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网络文化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以多维空间探索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