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境界教育     
境界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境界即内在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提升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本文着眼于这一认识,对境界教育在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与实施进行理论性阐释与探讨,认为实施境界教育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必要性.同时还指出,实施境界教育要遵循内化与外化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原则并运用具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经常创设一些所谓的德育情境体验活动,这类体验活动表面上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然而对于他们心灵层次的冲击与感动究竟几何尚待观察。对很多学生而言,这可能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日常游戏而已。很多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们也是煞费苦心,但是由于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抽离了生命的真实体验,仅仅给学生带来虚幻不真的感觉。德育成了空谈与教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的人生境界理论曾有相当的影响。在其境界理论中,他所提倡的为仁由己乃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的。这一自律精神贯穿在居敬穷理的功夫当中,经由居敬穷理就可以走入与理为一的圣人境界。但朱熹反对把这一境界神秘化。朱喜思想的意义在于他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就是在对象性的修养认知活动中转识成德,提升境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境界与人的精神活动的联系出发 ,认为确立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就是确立哲学的境界 ,哲学境界是人必然面对的精神关怀 ,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确认。并对哲学境界体现的人文精神、理想精神、批判精神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写字何以会成为艺术?怎样评价书法作品价值的高低?艺术境界是一重要准则与尺度。正是由境界着眼,对于书法作品,可从独特的个性境界、充盈的生命境界与超逸的宇宙境界这样三个价值层次予以分析。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引人注目的个性,还要有撩人心魄的神采与风骨;不仅要有生命神采与风骨,还要有能够给人以灵魂启悟与洗涤的大神采与大风骨,即抵达洪荒、超迈时世的宇宙情怀。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境界     
文明时代的文明人不能不读书,从读书与做人、阅读与理解、文本与意义、读书与境界几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读书的境界及其涵义.书是有生命和思想的,读书就是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复制作者的什么"原意",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想重建的过程;读书的高境界就在于,要有自己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忧生诗学"的核心内容,王国维以"境界"为基点,对其建立在"忧生"与"解脱"基础上的"忧生诗学"之理论内涵、结构肌理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察析。境界有文学作品之境界、创作主体之境界及读者之境界三层含义,其中遥寄了王国维通过提升主体之境界而提升读者之境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境界三章     
“境界说”美学总是与王国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说一部作品有“境界”或者无“境界” ,这究竟意指什么呢 ,其内容又含盖着那些相互关联着的方面呢 ?笔者读《人间词话》 ,以为关乎这些问题的解答只应从作者所论作品境界之生成上去寻找。行者连骨带筋检点王氏“词话”章句 ,梳理所得 ,在此表为三个较大的方面或线索 :审美之“真”是境界生成的力点和轴心 ;“自然”“不隔”偏重艺术创作 ,言作品审美境界之如何呈现 ;而“工”与“不工” ,则是消费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体认 ,经过这番体认 ,最终完成对作品境界之有无、深浅与高低的审美认定。  相似文献   

10.
人类审美境界形成的初始阶段 ,主要以崇利为基本形态 ,从工具和用具的改进与创新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人类审美境界形成的第二、第三阶段则分别以崇神、崇人为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逐步形成独立形态的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出现特定的审美境界。人类审美境界的内在层次有悦目悦耳、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等层次  相似文献   

11.
道家境界论特点有二,一是心灵的自我超越,二是境界与工夫的合一.生命的完成是要在日用行常和自我修养的不断实践中去实现心灵自由与外在自然的合而为一,这才是道家境界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道德锻炼涵养功夫,决定了编辑不同的道德修养程度,从而构成编辑不同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有明显的层次之分:惟利是图境界、公私兼顾境界、克己奉公境界和无私奉献境界。不断提升编辑道德境界的途径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修辞活动的三个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是一种自觉的语言调整活动。能使行为人的语言表达初衷得以实现的修辞活动可统称为成功的修辞。以语言交际目的实现的原因为标准,可以把成功的修辞划分为顺应语境、利用语境和改造语境三个境界。改造语境是修辞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新术语,境界说遂成为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莫衷一是的研究对象。多数的研究者持论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直接来源于其所接受的西学,甚至出现了否定境界说存在的论调。拙文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仔细辨析北宋邵雍哲学和诗学与王国维境界说的语源关联,补充论证明代理学家和文学家对于境界的看法,以期坚定宋明理学和文学家之于王国维境界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武功有四重境界:第一境界,无招无势,乱打一通;第二境界,有招无势,花拳绣腿;第三境界,有招有势,大侠级别;第四境界,重回无招无势,似乎忘记自己会武功,却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相似文献   

16.
婚姻三境界     
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 处在第一重境界的夫妻,婚姻相对稳固;处在第二重境界的夫妻,婚姻比较  相似文献   

17.
吴黎宏 《中华魂》2012,(13):27-27
为官从政要有高境界。境界不同,则表现不同,结局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婚姻三境界     
《北方人》2008,(9)
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处在第一重境界的夫妻,婚姻相对  相似文献   

19.
儒学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止于道德境域,而是超越了道德境域的一种更为宏阔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有一种完美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自得、与天地万物上下相融的精神状态。正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存状态与宇宙生成模式的整体性解释、对人内心体验的高度注重、赋予一些哲学认知范畴多重性的含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得儒学超道德境界的出现有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时期构建的四境界说,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变迁过程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功能。这里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各自的特征入手,从文化功能和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这四个境界的意义与功能,从而给予客观的、合理的现实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