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聚群而居,组建各种不同形式的村落,通过农耕生产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下,几乎所有的前工业社会村落都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层次、结构与功能.考察西南民族地区村落的生态空间与生态构成可以发现,村落内环境生态系统、农田山地生态系统、山林生态系统是村落复合系统的主要构成主体,三者之间或高度关联,或密切同构,维系着村落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赵杏根 《阅江学刊》2012,4(5):62-68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坤  陈梦玫  蒋尉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3,(2):70-81+172-173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等能源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部署落实过程中,民族地区拥有双重优势,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的排头兵。尽管潜力巨大,但是民族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仍面临挑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突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滞后;帮扶政策制定有失偏颇,可再生能源认知亟须改善。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生产和消费双脉络构建“双碳”目标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拓宽电力外送通道;抓住区域合作新机遇,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探索建立深度融合模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发展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4.
严樨 《社会工作》2013,(1):65-70,153
本文对我国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分析,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较为适切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框架和生活模型分析逻辑,介绍两种主要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即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策略与嵌入民族文化要素的生计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自然价值的认识,科学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冲突”问题,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建立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姜丽秋  刘幸 《学术交流》2007,(12):126-129
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近些年受干旱、火灾及人为破坏的影响扎龙地区的生态系统日渐失衡。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探讨,以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依据扎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统计数据,从生物资源、能源等方面定量估算扎龙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盈余/赤字情况,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总体发展模式为可持续状态,但在草地、林地等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针对赤字的存在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更新消费方式、提高生物生产量及发展优势产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锋  张益宾 《阅江学刊》2023,(5):28-34+167-168
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地球家园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些挑战,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廖建夏 《创新》2012,6(6):46-51,127
布努瑶作为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息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布努瑶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和形成了特殊的技能,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只有发掘和利用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逐步改变布努瑶的资源利用方式,当地脆弱生态系统才可能支持布努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强化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1):60-63
肃南草原是肃南县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近年来,肃南县政府已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回复和增强。但毋庸置疑的是肃南县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特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断衰退。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使生态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生态受益者承担责任,破坏草原生态功能的行为受到制约,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肃南县应随着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步伐和甘肃省"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努力实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十三规划》中提出的"要结合自治县生态区位优势,力争将肃南县建设成为生态补偿实验区,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的目标。笔者根据实地调研,现就肃南草原进行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应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道德观的考察及现代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韬 《唐都学刊》2003,19(2):105-110
西部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冲突与调适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态道德传统 ,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要旨的传统生态道德不但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自身特征 ,它有效地规范约束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促成了各个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但是 ,近几十年来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道德日趋式微 ,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也因之而日益恶化。在当前 ,惟有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生态道德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方能化解危机 ,促进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一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易或者政府管理将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直接体现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并将生态产品分为物质产品和文化旅游服务、与一般生态系统服务这两种类型,分别讨论了各自的价值实现途经。最后,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交易和政府管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的类比研究决定了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特征,并由此奠定了知识服务中的信息知识化机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知识增殖创新机理和知识传递消费机理.基于此可进一步推导出知识服务的信息生态平衡机理,即信息生态反馈机理和生态协同进化机理.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相互渗透构成了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流的经济大国,这是没有争论的历史事实。那末,推动日本迅速成长为经济大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当然是多因素的合成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然而,一般规律(即共性)并不能回答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何以如此悬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的探索引向事物更深的层次,寻找那些特殊因素,尤其应着重研究那些非物质的、属于民族性的精神因素。这是我暂且使用“民族活力”这样的用语,并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日本民族自明治维新以来经济的迅速勃兴。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的“微生态系统”,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与空间,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与探索,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和创建一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作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县,江西省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发源地之一,都昌县以“健全自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乡土文化”的社区建设模式为载体,积极探索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而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根据本区实际特色,构建适应中部地区发展的“议行分设,中介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由资本扩张动力与市场空间两者的统一所形成的资本扩张系统,不仅需要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还需要吮吸“人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来实现其扩张.这种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追求无限扩张的结果,在造成生态危机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危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危机”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其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那些被资本用于统治人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本身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发展成果,是历史的进步,其本身并非统治人的意识形态,而是资本赋予它以阶级性与意识形态特征;第二,受动性并非只有消极意义,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人的发展危机并不是资本力量对人的支配本身.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这种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人在社会性中表现为总体性与个体性的二重性,由此产生了人的两个层次的“自然力”:个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逻辑在最大化的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这两种自然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两个层次上的悖论:“总体工人”层次与劳动者个体层次.在“总体工人”层次上资本扩张生成了巨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又将“总体工人结构”蜕化为僵化的“蚂蚁社会结构”;在劳动者个体层次上,资本将人的各种潜能发挥出来并组织成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使人成为贫困的动物式的“单面人”,最终使资本自身失去扩张条件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6):80-85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但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当地生态环境破坏、民俗文化庸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法律保障制度的缺陷。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持续性发展概念最早出现于70年代,80年代这一概念在关于生态问题的国际讨论中起到主导作用,其影响至今未衰。简单地说,持续性意味着“事之维持长久。何事须加以维持——经济、文化、民族、工业抑或生态系统,成为人们的选择目标……”(D.W.皮尔斯:《成本效益分析作为环境政策指南之局限》,第598页)如何利用一种生态系统(如森林和渔业资源)才能保证其长期收益潜力不至于减小甚至枯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