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五年来,我国编辑史研究成果丰硕,既有从宏观角度对特定历史时期编辑学学科史、思想史所做的综合性研究,也有从微观角度对图书文献、编辑家、编辑学家的具体分析。学科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成就突出,代表作是《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和《中国编辑思想史》。文献类书研究涉及内容丰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编辑家研究,突破了名家范围,扩大了研究视域。编辑学家研究是近五年的亮点,它通过梳理相关人物的学术贡献,厘清了编辑学发展的脉络,凸显了编辑学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从新中国六十年来妇女史研究三个时期———妇女史从沉寂到复兴(1949—1989)、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1989—1999)和妇女/性别史从研究到学科化(1999—2009)理论、方法和议题变化发展的梳理入手,清晰勾勒出妇女史的兴衰与社会转型、学术转向息息相关,更与学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研究主体的能动性有关。由男性学者推动的妇女添加史到女性学者性别意识和学科意识的提升过程中自觉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历程,可以看到女性主义妇女史从继承传统遗产、外引新理论方法到多方整合,致力于研究和学科推动实践,向学术和学科主流化机制化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妇女研究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史研究的深入,科学史和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日渐增多,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著作出版年、作者国别、出版地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试图从书籍史的角度对近代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微观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2000~2009年这10年之间,我国的出版史研究成果累累,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阶段通史、地方志、断代史著述丰富;近现代出版研究成为热潮;学者们对出版史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并尝试以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出版史,其中,以文化史视角研究出版历史的成果最为丰硕;西方书籍史从思路和方法上对我国的阅读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国外优秀学者的著述成果,使得中国出版史研究日益国际化;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在2008年开始升温。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是出版史研究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中西学术交流融汇,更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研究、推动中国出版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东史在我国年轻的世界史学科中是更为年轻的学科,我国学者对中东史的真正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今已走过五十余年的历程。期间既有势头良好的开局起步阶段,也有"文革"十年浩劫的严重摧残时期,更有改革开放后阔步前进的喜人发展局面。从学术史的视角对五十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中国邮驿发展史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通史性邮驿史研究,这其中包括邮驿发展的通史性概述和邮驿自身要素的通史性论述;断代性邮驿史研究,主要分为邮驿初步成型时期、邮驿发展完善时期、邮驿高度发达时期、邮驿由盛转衰时期和邮驿近代转型时期;区域性邮驿史研究,涉及到东、西地区的邮驿发展状况。综观这些成果,虽然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但认真反思后会发现,这些成果还存在着诸如时空分布不均衡和不协调、缺乏相应的联系与比较、着重于叙述、轻于归纳和部分细节问题有待考证等局限性,这些问题表明,邮驿史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通过对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将有助于总结既往、找到不足。总体看来,我国邮驿史研究还需要在内容的拓展、思维创新等方面着力突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尚存在分歧,如学科名称、学科对象等。此外,中共党史史学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研究目的与实际应用效果不一致、研究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共党史史学史方面的研究,完善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体系和编撰体例,重视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评论和批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淮河文化的概念被提出近30年来,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淮河文化研究整体仍处于"力量弱、成果少、影响小"的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基础性研究薄弱和学科差异。改变这一现状无论从有用性、必要性、紧迫性还是从关联性上看,口述史路径当为突破口之一。口述史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还可以及时抢救活史料,取得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和<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为例,论述教育问题史是教育史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研究范式,具体阐释了教育问题史与传统教育史的差异、教育问题史研究中的问题确定以及应关注的重点.随着教育问题史研究范式的应用,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大陆武侠史论著,可分为武侠小说史、武侠史、侠文化史、武侠小说鉴赏辞典,颇多创获,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深层原因离不开商业化的出版运作机制.新世纪最初10年,上述局面已经出现了改观的趋势,在多个方面的探讨都有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记忆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问题,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关于革命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的现实反映到革命的历史化讲述,再到历史的革命化讲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革命历史的整体记忆。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革命历史叙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史馆是高校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凝练。在分析目前高校校史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重庆邮电大学校史馆为例,探讨了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校史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历史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总结了历史方法在实践中的三个不同的要求,同时还对所谓历史主义与历史方法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文章力求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文学史研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阐述对于民国婚姻问题的研究设想,提出在婚姻史及妇女史研究中应充分重视观念史的探索,不仅要关注观念本身的呈现过程及其内涵的层次性,而且要关注观念的社会化问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并对研究中的史料运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共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实证主义史学观对党史学的困扰的分析,认为中共党史研究当前正处于某种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重新走向复兴,关键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史学束缚,更新观念,变革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起步、艰难恢复、积极发展、成就与危机并存以及近年来的积极转向这几个阶段。几代学者共同就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结与反思,包括外国教育史是什么?研究外国教育史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外国教育史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作为一个知识门类,外国教育史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使外国教育史学已经有了一个健康合理的起点,但其中诸多制约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仍需重视,包括教育史观的把握问题、教育史研究的功利主义问题、教育史研究的规范意识问题以及教育史研究的陈述范式与立场视角的自觉反思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口述史学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口述史学的特性,分析了兵团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对兵团口述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指出研究队伍中缺乏专门人才,研究范围狭窄,获取资料的方法科学性不强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加强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口述史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收集口述资料时尽可能保证其科学性,在研究时注意兵团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最近20多年来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但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