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从语言共性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可译性这一问题。首先介绍了生成语法学派的强势语言共性论的主要观点,涉及了先验与经验、语言与思维等问题,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采取先验性的进路,而非经验主义的进路,而且,人类语言和思维上的共性成为语际间实现可译的必要基础。然后,以强势语言共性论的观点,尤其运用其最新的发展阶段——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MP)的思想,对可译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思考,论证翻译是可行的,不可译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2.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从语言共性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可译性边一问题。首先介绍了生成语法学派的强势语言共性论的主要观点,涉及了先验与经验、语言与思维等问题,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采取先验性的进路,而非经验主义的进路,而且,人类语言和思维上的共性成为语际间实现可译的必要基础。然后,以强势语言共性论的观点,尤其运用其最新的发展阶段——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MP)的思想,对可译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思考,论证翻译是可行的,不可译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是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可译性问题的实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是否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再现出来,而非能否可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言在语义三角形中的关系出发,对可译性问题所涉及的可译性根据、可译性限度、以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作一番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译界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话题争辩已久.常态思维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不可翻译或语言间“不可通约性”的直接原因;“模糊性”还会限制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际,从而导致误译或歧义.然而,通过对“功能对等”、“可译性限度”、“语言模糊性思维”、“文化的兼容性”、“文化共相”以及“语言共相”的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正好是实现“等效”或“可译性”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解决的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的向心结构,翻译正是以此为自己的基石。 然而,理论上的可译性与翻译的具体实践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翻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证明可译性是绝对的。同样,也不能因为无法找到绝对完美的译文而断定不可译性是普遍的。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指出:“现代语言学不象以往的翻译实  相似文献   

6.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9.
指出语言的基本可译以及可译性限度的客观存在,从语言和文化上的可译性障碍克服两方面具体分析提高可译度的可能性。随着思维的深化,译者的努力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可译度的提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