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其人其事,是一个萦绕着光环和弥漫着浓雾的谜.胡戟先生以“摹写复原历史本来面目”为宗旨,写出了我国史坛上第一本关于武则天生平的传记——《武则天本传》(以下简称《本传》).这在武则  相似文献   

2.
酒与文学作品历来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将饮酒生活审美化、诗意化却是陶渊明对文学的独特贡献。在魏晋饮酒之风盛行之际,陶渊明虽然也嗜好饮酒,却能去掉魏晋士人饮酒时的狂放色彩,将理性精神注入其中,即使在酒醉之时也能保持足够的智慧与清醒去体会酒中之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仅在酒中找回了自我深刻的自然本性,而且将饮酒生活赋予审美色彩,使其人其事在作品中闪烁着理性的光环,从而符合了后世文人尤其是宋朝文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唐白行简《李娃传》以其叙事委婉、跌宕旖旎颇为后世所重,宋之话本,元之杂剧,每掇采其事,搬演于勾栏戏场。至明,朱诚斋以藩王之尊,翻为乐府;凌性德以书贾之好,收入虞初。弘治间,髯仙徐霖摭拾旧传新说,编为《绣襦记》传奇四十出,演之场上。一时毁誉并出,难分轩轾。盖自《李娃传》至《绣襦记》,其间已历七百余年,据娃传敷演为稗官戏曲者,实不能不受时代风习、地域文化之浸润,亦不能不受说部戏剧文体之限制而改弦更张,别裁演绎。  相似文献   

4.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训诂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刘熙的《释名》成为后来字族学的奠基之作。它作为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一直受到后来历代文人的推崇。 刘熙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高水平著作,笔者认为是与他具有比较进步的语言观分不开的。但关于刘熙其人,史书之中没有传记,所以我们很难借助史籍了  相似文献   

5.
唐代古文家在史传写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作家主体意识。这在当时史学兴盛,正统史家极力主张消退作家主体意识的时代出现,愈显难能可贵。并且古文家这种较之前人极大增强的传记主体意识,敢于评史论传的风气,也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相对贫乏的传记理论。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独特的保守知识分子,以其"东西南北人"的人生履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言说不尽的轶事层面的辜鸿铭形象。过多的轶事和轶事的过度消费,给辜鸿铭的生平轶事本身的真伪和轶事背后的精神现象研究带来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对辜鸿铭传记研究资料爬梳的基础上,对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中有待证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准确理解其人其事和进行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文人文集中,李维祯的《大泌山房集》中的徽商传记数量颇丰。这些传记对徽商在外经营活动进行多方面的介绍,同时也对徽商的家庭生活进行描写,从徽商传记的语言中反映出传记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华人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其人其事,对她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论述了陈香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11):48-54
从东晋到南宋的近一千年间,"梁祝"传说的文本化,基本上停留在"史料"的层面,唐宋时期初步受到文人的关注,直到元明清时期,其价值才被充分发现并被吸纳到文艺创作中来,这是推动"梁祝"走上早期经典化路径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体现出了对于"梁祝"传说的空前兴趣,在戏剧、小说、诗词和散文创作等领域内,均出现了以"梁祝"为主题的作品。文人"创作"因素的加入,对于"梁祝"这一"文化母题"的流传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梁祝"故事的叙述方式日益精致化、典雅化,实现了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古文献中的“别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别传,并提出了该时期“别传类传记”的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苏状 《北方论丛》2007,(5):79-82
赏的审美意义在魏晋南北朝已确立,然"闲赏"作为一复合范畴主要出现于唐宋以后的诗文中,尤其在明清系统品赏著作中作为章节命名使用。对"闲赏"范畴"文脉"进行简要梳理,可对照出明清文人所言"闲赏"之独特内涵:一方面,明清"闲赏"对象上的世俗生活性,使"赏"更具"闲"意,另一方面,"闲赏"范式上于感性形式中见雅趣的现代审美性,又使明清"闲赏"有了"以俗为雅"的倾向,遂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构成一种"形似神异"的映照。  相似文献   

13.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主父志波 《兰州学刊》2010,(1):173-175,180
《安丘曹氏族谱》中保存了大量的明清两朝的敕诰,以及当时许多重要人物撰写的行状、墓志等传记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康熙时期贵州巡抚曹申吉和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曹贞吉,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证据。同时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联宗通谱这一社会学现象,以及明清两朝人口发展、迁徙和人口平均寿命,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狂禅"一词在晚明及以后尤其在清代,屡屡被提起,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唐宋以来的五家禅,其二是指晚明思想界的一股思想潮流.综合考察,狂禅使用最多的是用来指称晚明思想界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潮流,它突破了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股思想潮流的主要特征是以禅证儒,以儒入禅.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流存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明清两朝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鼎盛时期,对明清家训的研究,学者多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本文拟就明清家训的文学价值作一整体概述,以期引起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律楚 《云梦学刊》2007,28(3):104-106
魏晋南北朝时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学本身具有不依附他者的价值,并对这一价值给以肯定。这标志着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标志着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独立后的文学并没有在东晋被谁真的认为过“驾乎道德之上”,更没有在南朝取得过“高于一切说”的地位。纵观历史,这不仅东晋南朝为然,而且其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20.
李文才 《河北学刊》2007,27(6):117-121
渤海封氏与慕容鲜卑渊源甚深,是最早与慕容鲜卑进行政治合作的北方士族之一,封氏在慕容鲜卑建立的诸燕政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为慕容诸燕政权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封氏也从与慕容鲜卑的合作中,获取了很大利益,其在十六国北朝长盛不衰的政治基础,就是在与慕容鲜卑的政治合作中奠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