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夔传旧雅乐四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之后两汉传承四百余年,真正由孔子正乐审定的"三百篇"之乐已荡然无存。魏杜夔所"绍复先代古乐",只能是东汉时的雅乐;所"传旧雅乐四曲",实即拟古之作。《辞源》、《汉语大辞典》等袭用清代学者结论,谓"《鹿鸣》的乐曲至西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皆欠明察。 相似文献
2.
“君子”与“小人”是先秦诸子笔下频繁使用的一组对举概念。通过对这组概念语义内涵及其所处文本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君子”与“小人”概念在先秦诸子笔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先秦时代社会文化中流行的一组概念,也是诸子针砭社会、评品人生所共同尊奉的价值圭臬。在这种针砭与评品之中,“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大厦赖以构筑的根底问题.教师教育史上的三次“飞跃”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线与内线,在教师教育大厦中处于奠基地位.传统教师专业成长观的主题是如何促使教师吸附教育知识,由此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旧三论”,即指导论、迁移论与嵌入论.在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基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本真交互关系的教师专业成长观势必领唱主角,倡导基于实践优先论、情景中转论、智慧涌现论的教师专业成长“新三论”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自觉回应.在“新三论”中,教育理论难以直达教育实践,非线性逻辑、情景中介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大厦赖以构筑的根底问题。教师教育史上的三次“飞跃”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线与内线,在教师教育大厦中处于奠基地位。传统教师专业成长观的主题是如何促使教师吸附教育知识,由此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旧三论”,即指导论、迁移论与嵌入论。在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基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本真交互关系的教师专业成长观势必领唱主角,倡导基于实践优先论、情景中转论、智慧涌现论的教师专业成长“新三论”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自觉回应。在“新三论”中,教育理论难以直达教育实践,非线性逻辑、情景中介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6.
读到司金銮教授的文章《国际“商业心理学”术语流变新考》,感觉十分诧异。据司教授说:20世纪,“商业心理学”这一词源流变迁的命题煞是耐人寻味。“本文根据中外社科文献史料,从语汇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分化、瓦解,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加速,全球网络信息化的高度普及必然反映为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其立意深远。文章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内涵特征和本质属性,厘清核心价值体系各部分间的逻辑层次和内在关联、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性作用和意义,系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8.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10.
11.
陈庆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14-117
本文就古文献中的“别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别传,并提出了该时期“别传类传记”的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国语》所载周代"籍礼",是一种具有巫术特征的礼仪活动。其意义是疏导土壤中的阳气,使之顺利地播散。籍礼中,以瞽为首的乐官们所从事的"风土"活动,并不是韦昭注所以为的观察土壤中的气脉,而是通过乐舞鼓动风气,帮助土壤中的气脉顺利播散。它是这一土壤巫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义上的近代"中国"人身份的确定经历从依照传统的"习惯法"、参照西方成例和按照近代意义上的"国籍法",这样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大清国籍条例》颁行具有加强华侨的"中国"认同和维护清政府国内统治合法性的双重目的。"国籍法"确立血统主义原则,显然是受到当时"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体现出晚清政府在大一统近代转型中对于"中国"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15.
16.
随着父权等级制度的建立,男尊女卑的传统儒家女性观也逐渐形成.反映到文学中,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明代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从"附属"到"独立"的转换,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随之完成了从"歧视"到"赞美"的转换."三言"正面描写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文选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刻和流行——兼评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所刊苏文选本的119种版本之中,明刊102种,清刊17种。明刊本高密度生成于嘉靖以后,清刊本则呈低密度平均分布状态。由此可以认为:苏文选本在明代的流行程度大大超过清代;苏文选本在清代的流行始终处于缓滞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过晚明那样的兴奋局面。以此而论,所谓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就显得不尽稳妥。 相似文献
19.
20.
雹灾具有瞬时突发、灾害立现的特点,史书把雹灾对应到政治悖谬导致的天气阴阳相激。认为冰雹是天界神人操纵工具播洒而成,雹子是虾蟆、蜥蜴、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所吐,两龙相斗也会有冰雹,雹灾传闻体现了清代观察者、传播者的龙崇拜“先结构”存在。人们了解到雹灾是洪水前兆,及时避灾;并用火器驱赶雹灾,进而想象出某种宝贝作为御灾工具,可以抵御、驱逐来袭的雹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