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民族思想在我国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对传统的"华夷之辨"进行历史反思的同时,于慎行提出了完整的民族交往的现实对策,包括:以礼为本、惟恩惟信的民族交往原则,和平共处、有效防范的民族政策和"以夷攻夷"、重在牵制的民族战略.  相似文献   

2.
范知欧 《学术探索》2010,(4):134-139
于慎行是晚明文坛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作家,其文章理论能够不为门户宗派的藩篱所囿,自成一家言,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慎行是一位曾受"七子"影响的过来人,与复古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得以入室操戈,对七子派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展开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目击晚明文坛流弊,主张正文体,而以宗经和务学为其疗治之方,已隐开明清之际汲古返经的文论主张的先绪。他论文以虚,标举"神会",主张"文以神化"。  相似文献   

3.
沂水县流传的有关刘南宅与《聊斋志异》的传说,存在"社会传说"与刘氏"家族传说"两种版本:民间传说蒲松龄曾在当地望族刘南宅坐馆,并作讽刺文《三朝元老》;刘氏后裔虽则提出这是对刘家的攻讦和污蔑,但家族内部流传某位先祖曾与蒲松龄有过短暂交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实际上,社会传说与当地民众以刘南宅为中心构建地方历史记忆的思维惯性有关,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杜撰。刘氏家族传说则说明士人互动乃是蒲松龄文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源泉之一。刘氏"家族神话"与《聊斋志异》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时代文化影痕:伴随佛道信仰世俗化,佛教和道教在民间影响不断扩大,谈异文化逐渐渗入了士人家庭生活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  相似文献   

5.
于氏家族为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的士族之一,其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于氏家族系北魏时期由拓跋贵族汉化改姓而来,北朝至唐初,于氏家族地位极为尊崇,系关陇贵族集团之核心家族,中唐以降,地位逐渐下降.在于氏家族汉化及其长期的家族发展史中,于氏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文学领域成就斐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于氏家族逐渐褪去了其尚武的传统,转而尚儒尚文,其中的某些人具有一定的儒学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一个寒士诗大盛的时代,查慎行不愧为康熙朝江湖寒士诗第一家。追溯其江湖寒士之调的形成,《长生殿》案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长生殿》案虽起于黄六鸿攻击报复赵执信,但查慎行、洪昇、陈奕培等四门之员“同被吏议”,已决定了这场案事并非专对赵执信而发。将《长生殿》案比连于“南北党争”,悖于史实;将之归于纯粹的“个人意气之争”,虽揭示出事件的偶然性,但又不免将问题简单化。《长生殿》案与康熙中叶士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文学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查北赵”及洪昇受案事牵连最剧。查慎行未曾进学,其国子生资格来之不易。在这场风波作用下,慎行科举心态、人生道路、诗歌创作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江湖载酒的人生重塑中,慎行养成“山野之性”,从而促成一代江湖寒士之调。  相似文献   

7.
廉敏 《文史哲》2002,(6):61-66
于慎行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历史观主要见于其历史评论著作《读史漫录》。其历史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纪纲” ;在朝代兴亡的关键时期 ,人物及其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应客观公允地评价民族关系中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皇朝 ;从“时势”与“机括”的角度来分析历史 ,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他的史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入罪慎行是刑法的基本要求,严密法网是刑事法治的基本趋势。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之间存在价值立场的二律背反。我国刑法体系的不完善、刑事司法权的过度扩张及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滥用是导致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价值立场二律背反的原因。刑事法律的制度体系之完善应当侧重于刑事立法的轻刑化、精细化;提倡刑事司法、执法的谦抑性;正确理解、适用基本刑事政策,加强其对刑事立法的轻刑化及刑事司法、执法的谦抑性之指导是缓和、化解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之间价值二律背反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唐宋互参是慎行诗学思想的核心,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诗学影响。慎行主张唐宋互参的内核仍是宗宋,于唐,步法中晚,诗宗少陵;于宋,则调和南北,师法苏轼。慎行变黄宗羲的以唐论宋为唐宋互参,在强调其同质性的同时,亦重视其异质性。针对康熙诗坛趋骛宋诗者表现出的浅率、俚俗之弊,慎行进一步提高了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慎行的诗歌创作亦体现了其唐宋互参的诗学观,通过汲取唐诗的营养,为处于困境的宋诗派找到了突破的门径。  相似文献   

10.
论徐訏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在徐讠于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都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1.
查慎行早年学诗时以陆嘉淑、钱澄之为启蒙之师,后来又成为陆嘉淑的爱婿,深受其影响。康熙十五年以后,查慎行又与二弟查嗣瑮拜浙派初祖黄宗羲为师,故而黄宗羲与吕留良、吴之振等人宗尚宋诗的理论主张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另外,查慎行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二人情谊深厚,共同唱和多年。查慎行虽对竹垞崇唐薄宋之论颇有取舍,终究在与之长期切磋磨砺之过程中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产能近年来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地力透支等因素的影响,年际间粮食产量稳定存在一定困难。地力透支是一种典型的租值消散现象。相对于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落实新战略的平台和抓手。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对策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新型农业主体",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3.
1903年,继诗界革命的运动流波,国内掀起了宣扬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革命诗潮。为深度解析晚近革命诗潮对诗界革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透视于右任诗作诗话与近代革命诗潮的精神关联,从革命诗潮视域考察于右任三个阶段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于氏早期《半哭半笑楼诗草》诸作,在诗体诗风上尝试跳出“诗界革命体”的藩篱,补充和发展“三长”理论,在题材题旨上竭力宣扬民族精神、民主意识和反清思想,奏出了革命诗潮的先声。民元前后,于右任诗歌创作、诗学评论及革命诗刊创办的壮举,一方面固结了陕西早期同盟会成员,另一方面推进了东南革命诗群的蓬勃发展。靖国军运动前后,于右任革命思想逐渐成熟,其文学思考和创作实践,引领了陕西靖国军军人诗群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革命诗潮。于氏将诗界革命引向新的高度,推进了国内革命诗潮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是位恪守传统伦理学说的清末学者。然即使是这样一位“粹然儒者”,其文艺美学思想在吸取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渗透了道家的变易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诗艺引向了精微。刘氏之儒道互补的审美意识有力地佐证了“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学的主流”这一命题。本文主要探讨刘氏文学思想中儒道互补的契机、物化形式及意义,由此探究中国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5.
"贰于×"句有两种相成相反之语义:一为对某有二心或叛离某(A类句),一为(有二心而)叛向、归依于某(B类句).这种观点可以正确解释古代典籍中"贰于×"句,也符合历代多数训诂家及现代学者的看法.而杨亦鸣先生<再谈〈左传〉贰于×>等文则多有可商.  相似文献   

16.
“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以自律精神为本质的儒家"慎独"思想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结合能培养大学生形成"慎独"网络道德人格,它以"慎分辨、慎反思、慎言语、慎行为"为主要内涵,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网络行为主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现在刘宅村里的刘氏族人约有2500人左右,而历代刘氏裔孙外迁颇多,分布较广。祠堂面阔21米,进深40米,面积约840平方米,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土木结构,重修后改为砖混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式。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夫之所撰之《刘子纪年题词》,刊于清湘乡刘季玉、刘运玉等纂修的《(湘乡)刘氏续修谱族》首卷。此谱又名《上湘坳头刘氏九修族谱》,光绪五年(1879)湘乡虎  相似文献   

19.
民国元老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现已成为一个书法流派。由于其整个符号体系难识难记,无法成为于氏所希望的整个汉字的手写体。汉字书写的现代化改革道路,应遵循汉字发展"形体简化"的基本规律,摆脱传统书法的羁绊,提倡采用与正楷字形体基本一致,满足社会各界书写快捷、易于辨认要求的连笔字。  相似文献   

20.
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称杨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世人由此知道了杨贵妃的皮肤细腻,滑如凝脂。唐代诗人肖行澡兴致即来,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形容杨贵妃即使卸妆仍很漂亮,皮肤细腻得连水都落不住,这都是服用阿胶的缘故。阿胶,又名驴皮胶、阿胶珠、东阿胶,古时以产于东阿(今山东东阿县)而得名。中医认为,阿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