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又包括"中国"如何"化马克思主义",从发生学上说,当马克思主义者思考怎样面对作为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儒学时,儒学家们也在焦虑如何应付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儒学家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典型案例。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表明,对待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坚持三重向度,这对儒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家的伦理规范曾经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工具。1868———1879年,明治资产阶级政权在国民道德教育中排斥了儒学,却难以实现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初衷。1880———1890年,儒学进入了国民道德教育领域,继之被改造成能与国家主义思想进行合作的儒学,进而通过《教育敕语》确立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儒学具有完整的道德信条,其丰富的理论概念又对国家主义、神国和皇国观念作出了系统的说明,所以它在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儒学与中国封建政治吕明灼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结构与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孔子、儒学也就不会形成具有特殊历史特征的古代中国,甚至现代、当代的中国。孔子、儒学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几乎达...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权力及其理论基础孔孟之道的反动本质。作为封建统治权力之一的族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政权的重要支柱。它同神权、夫权相结合,在宗族范围内积极维护封建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核心的儒学能否实现现代性的转化?究竟怎样才能使其现代化?现代化的儒学在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又能发挥何种作用?或如何发挥其作用?是每一位关心儒学命运、关心中国文化建设大业的学者都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儒学形成于中国封建化进程的始点。生存、活动在权力下移、礼崩乐坏之看秋时代的孔子,在继承、  相似文献   

6.
运用"同"、"异"去理解王岱舆思想与儒学的关系,发现"异而同,同而异"是王岱舆与儒学关系的一种特征。伊斯兰与儒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作为穆斯林知识分子的王岱舆,对于儒学有批判的地方,此批判的出现即表明其思想与儒学之异,但是,他对儒学的批判中也有对其部分内容的认同,可谓异中有同;王岱舆对儒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理念,特别是伦理观及认识论上的观念及理念也颇为认同,此认同即表明其思想与儒学之同,然而,他在对儒学的认同也是包含批判的因素在内的认同,可谓同中有异;王岱舆对儒学又有借用的地方,这种借用又表现了其思想与儒学之异处,但是这种异也是包括了认同在内的。借用之异的出现,突出地表明了王岱舆思想的创造性,以及王岱舆的文化认同立场。  相似文献   

7.
至晚在公元前2世纪初,已经有能够讲授儒家经典的中国学者进入朝鲜半岛北部,这是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之始.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也不会晚于公元5世纪.最早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儒学可能与谶纬卜筮关系密切.朝鲜半岛的儒学一直受"北学"影响较深.儒学虽然较早地进入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古族风俗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明显,其真正成为朝鲜半岛内政权的治国思想是在统一新罗以后.  相似文献   

8.
基层政权是中国封建政权的基础 ,基层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王阳明从其“心即理”的思辨哲学思想出发 ,总结了自己的一套乡治思想并付诸实施 ,对维护明王朝封建政权的稳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力图对王阳明的乡治思想主张进行一番梳理 ,以抛砖引玉 ,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援西入儒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引入儒学 ,从而化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学界过去常用“儒表西里”来概括康有为的新儒学 ,这一表述不尽准确 ,从康有为新儒学的内容看 ,西学与儒学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存在一种相互发明、交互阐释的复杂关系。他的新儒学既不同于旧学又异于西学 ,而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儒学教学思想发展必然性的文化联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教学文化传统开始孕育或积淀着那些后来称之为深层的、潜形态的内在精神。其后纵贯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教学文化,几乎都能在先秦经籍中寻到它们的文化源头。春秋时期最有影响的是儒学和道学,战国时期又崛起了墨、法之学。各家学说虽然也有某些异中之同,但并不深刻影响它们各自保持完整清楚的思想体系。秦汉以后,儒学以其主  相似文献   

11.
冯宇平 《殷都学刊》2008,29(3):143-145
在我国封建制监狱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对罪犯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封建制罪犯教育极其鲜明的儒家化特征。研究封建制罪犯教育儒家化特征及其本质对促进我国罪犯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儒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 2 0 0 0年的封建文化统治 ,其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对中和之美的赞赏以及对艺术怡情作用的肯定 ,都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国家形态转型上有着重大的制度创设意义,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兴衰,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5,18(2):65-69
孔子是中国统治者标榜的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及至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为了捍卫中国本土文化,挽救民族文化危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标举孔子和儒学的旗帜,借用西学,重塑孔子形象,复原孔教,援西入儒,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孔子和儒学观,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子》作为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在变化的社会形势下阐发了仁义礼智信耻等观念,并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解,由此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传统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其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指导着传统社会的人生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起到了凝聚和推动作用。重视并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现代人类的生存需求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儒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儒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儒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孔、孟、苟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前,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性格不同,中国的统治者是文人,以“文”人仕立朝,以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日本的统治者是武士,以“武”扬名人仕,以武士道作为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因此,“轻武”与“尚武”成为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9.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 ,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 ,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 ,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 ,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 ,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从社会大系统结构看 ,中国儒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地域的原发性 (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承性 ) ,二是“大一统”的文化特性 ,三是文化整合性。中国近代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有效领导 ,儒学也没能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积极有选择的转换。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现代化步入正轨 ,儒学也再度恢复生机。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仍应对儒学保持认真反思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长期战乱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政权 ,为安定社会 ,巩固统治 ,把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作为统治的首要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严密的道德教化网络。东汉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它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进程 ,提高了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也美化了社会风俗 ,其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