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力图寻求对美的本质的合理圆满的解答。然而,因其审视角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形成了五光十色的流派,其说不一,争论不已。就其立场观点和理论倾向看,不外乎从人的感觉、精神(心理)中去寻求解答的“主观派”,它表明美具有人心的特性;从自然、社会等客观方面去寻求解答的“客观派”,它表明,美具有社会性和客观存在性;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寻求美的本质的统一派,它把握住了美兼具主观人心和客观存在的共同特征。三派共同的难题,是如何客观地解决美的“…  相似文献   

2.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善,是主客观的统一。显然,他既不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美,也不在主观世界中寻找美,而是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中认识美的本质。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但他的统一论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缺陷。他没有,也无法界定“统一”的真正含义,这是导致他的美学思想不断被人误解的根源。一、美是主客体的融合美是一种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①,这就是规定性的超越。规定性,是我们认识美的本质的钥匙。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根迷宫之线…  相似文献   

4.
论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一、美的研究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有主观论、客观论及关系论三种基本观点,长期未获统一。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对美的研究更多地涉足到具体领域里,对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却相对淡漠了。我国的有关学者则一直非常关心美的本质问题,但所形成的观点也不出上述三大派理论。这说明,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思考既有共同的对象,又有共同的思想方法,因而有大体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精神本质论     
关于精神的本质问题,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精神是非物质;二、精神是物质;三、精神是一种物质过程;四、精神是一种场物质。本文试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述,并阐明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精神是非物质哲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例如裴峰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0题问答》中就明确提出“意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萧焘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一书中也说:“尽管思维、精神作用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本身又是非物质的东西。”这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有交待…  相似文献   

6.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美本质研究现状 1903年、西方美学家威廉、奈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这句话,1984年由朱狄连同西方其他否定美本质问题的观点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介绍过来后,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就渐渐变得沉默了。而且,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也开始认为,美本质问题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假命题。还有人认为,艺术不一定表现美,所以讨论艺术,不一定要先讨论美。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解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本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英伽登、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现象学哲学和美学诸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作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认为 ,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视野中 ,审美对象不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 ,主观的或客观的实体性存在 ,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非实体性的、意向性的存在 ,这种意向性存在是一种蕴涵着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性存在 ;此种理论阐释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论自然美     
自然美的问题是美学上的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过去一些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灵中,自然美则是人的主观情趣“投射”或“移”到自然界事物上去的结果。这种美学理论离开客观现实生活,单纯把美归纳为主观精神的产物,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不符合人类审美活动实际的。但是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1.
侯健 《社会科学》2001,1(11):7-1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 ,包含着丰富的有关言论自由的思想。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研究 ,主要从新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本文侧重从法学的角度探讨马克斯恩格斯这方面的思想。不仅关注他们的直接论述 ,同时注意将这种论述放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把握。一一些思想家认为 ,意识是自由的、独立的 ,观念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某种主观或客观的精神支配着物质世界。马克思说 :“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换言之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以某种物质性的东西为素材的。这里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3.
连勇 《宁夏社会科学》2002,2(5):117-120
“形式”概念在西方美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宏观的意义上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形式理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客观形式美论、主观形式美论、主客统一的形式美论、多元化的形式美论。梳理和考察它从古典、近代时期的正、反、合三题的逻辑发展走向现代反叛的流变历程 ,并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 ,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学术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一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表述中,“客观的”指的是什么?“主观的”指的又是什么?一些论著和教科书认为:“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思就是指它作为一种认识、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不在于具  相似文献   

15.
刘明贵 《中州学刊》2002,(2):170-172
改造世界的活动分为两个方面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对自然界的改造 ,精神文明建设是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 ,而这种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 ,并且只有通过物质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中不仅渗透精神文明的因素 ,而且靠精神文明来保证它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克服“两张皮”现象 ,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解释的限度:九十年代以来"美的规律"论争的解释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国内关于“美的规律”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消解说、客观说、两种尺度说和限定说。这四种观点基本遵循三种解释模式 :客观 (作者 )解释、主观 (读者 )解释和语境 (本文 )解释。各种观点之间的论争源于各自所遵循的解释模式的不同 ,而现代解释学几种解释模式之间的差异为我们观照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的“示差性”本质与审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美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四大派观点.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其中,蔡仪同志的“典型说”,以强调美的客观性为要义,这对于在美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吕荧、高尔太认为“美在主观”,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复杂性,避免理论上的简单化,是很有裨益的.朱光潜坚持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美的二重性特点,这在理论方法上,是一个积极的贡献.李泽厚异军突起,强调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引入美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验证的理论,也是真理的标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把经过验证的理论作为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经过验证的理论,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它把握了客观事物一定的本质,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即是真理的客观性。正如列宁指出的:“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这就是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71页)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好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美学角度审视这一课题,正确分析和认识新时期德与美的统一,对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道德建设审美化和审美追求道德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美学家十分注重道德建设审美性与审美追求道德性的统一,他们各抒己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 在西方,黑格尔对美的本质定义确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第1卷,第142页)。他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是这句话里面却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把“理念”看成是内容。黑格尔很是看重作为内容的“理念”的。他说,“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可见,在黑格尔那里,人的道德已经包含在“精神劳动”之中了。人的“精神劳动”是美的,人的道德也就是美的。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如果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则它一定是“德”与“美”的正确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