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红楼梦》里有此雅谜——看官且慢兴奋,在下不谈《红楼梦》。一部《红楼》,大小文人参详了一百多年,只看出满纸八卦,杜鲁门·卡波提曰:“所有的文学都是飞短流长”,这话至少适用于“红学”,专业和业余的狗仔队认定,该书便是大清朝的政  相似文献   

2.
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了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并于2002年11月举行了《论红楼梦思想》的首发式。仅《红楼梦》研究就出版了八部专著,还主持校订了《红楼梦》,主编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彙校》、《红楼梦大辞典》,重校了《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书。他还与李  相似文献   

3.
我的奶奶戴洵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她在参加革命前只读过初中,后来凭着顽强的自学,又借担任大学系党总支书记的便利进课堂旁听,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她喜欢钻研中国古典名著,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发表过一系列“红学”论文,圆了“半个红学家”之梦。离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她迷上了创作,先是写点短文章,后便踌躇满志地向“大部头”进军。在短短的几年里,她写出了34万字的长篇小说《西来桥》和题为《军营之恋》的系列回忆小说第一部《沂蒙之恋》。后者是在爷爷逝世以后,奶奶强忍悲痛,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的,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4.
鲁礼敏 《老年人》2010,(2):22-23
《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这些名著既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也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可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一位名叫杨宪益的著名翻译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生的勤劳“翻译了整个中国”,译著均被欧美各大图书馆收藏。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译著,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红学翻译的大悲之年,7月英国大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病逝,11月23日我国文学翻译界巨擘杨宪益先生仙去。我拜见杨先生是1995年,我的博士同学尹飞舟领我去他住的友谊宾馆谈他的《红楼梦》译本交移湖南人民出版社重版之事。那是金秋的一个下午,天气特别好,他家似乎跟他的性格一样,朴实自然。  相似文献   

6.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领略过大观园内外所展现的洋洋大观的艺术世界吗?那里的建筑雕绣槛,高楼插空;那里的山石股山曾纵横,曲径通幽;那里的奇花异草,更是如喷火蒸霞一般。二百多年以来,《红楼梦》以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究它的艺术奥秘,这难道不是值得深思的一种“红学现象”吗?  相似文献   

7.
周博 《现代交际》2010,(8):56-58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贾母进行研究时,舍弃了一般意义上认为她是贾府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另辟蹊径,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贾母是否真如后四十回续书中所描述的,破坏了宝黛的爱情,拆散了“木石前盟”。发现无论从自身的性格,还是血缘亲情方面,贾母都不会“弃黛取钗”,黛玉反而得到了贾母更多的爱护。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能做类型化的归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一直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青睐,几度掀起了研究"红学"的热潮,被中外翻译家翻译成多个版本,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其中不乏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视觉叙事、意向叙事等等。然而,从听觉叙事方面进行的研究特别少。所以,本文拟从听觉叙事这一新颖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析这一经典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场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  相似文献   

9.
安子 《女性天地》2011,(1):18-19
他是《我是业主》中欺软怕硬的“陈胆小”,是《婚姻保卫战》中可爱抠门的“老常”,还是新版《红楼梦》中的“笑面和尚”。凭借这三个角色,刘金山成为2010年最受瞩目的实力派演员之一。向观众证明了他“黄金配角”的绝对实力。  相似文献   

10.
王建柱 《老人世界》2013,(10):15-17
林洙1928年出生于福州。一岁时便开始随着父母迁徙,辗转南京、湘潭、柳州、贵阳等地,最后定居昆明。林洙的童年是“住”在昆明开明书店里:她自幼酷爱文学,读了不少中外名著。林洙回忆说,在上小学时,她就开始读《红楼梦》等中国名著,上了初中之后便开始阅读一些外国名著,在众多西方名著中,《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都是她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朝人汤若士所作的《牡丹亭》,是我国传奇剧本中的一朵奇葩。该剧已在昆曲界中流行数百年,至今不衰,其“知名度”直欲驾《西厢记》而上之。连《红楼梦》中都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样的回目和情节,便是明证。因此可以说,中国读书人若不知道什么是《牡丹亭》,可算得是一个小小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冯德英的“三花”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分析“三花”中的农民形象,探索“十七年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语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可由此反思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意识,并为研究“十七年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1976年以来的文学被认为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拨乱反正。从这一转折点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被统称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对自身走向康庄大道的歌颂中,将“十七年文学”,即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文学,放置于自身的对立面。这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出现在遥远古代的、色泽绚丽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如同其他类似的书籍一样,《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演变进程,无论他们的种族、语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类渴望与追求真理愿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周永波 《职业》2001,(4):20
在这个人人喊“忙”(其中不少人是“瞎忙”)的时代,能够以“京城闲妇”自称,这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实,“京城闲妇”申力雯一点也不“闲”,而是一个时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一颗饱含善良的心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当代作家。在她看来,“闲”只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意境,就如同齐白石的国画一样,散淡之中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境界。“申力雯”自幼痴迷文学,且有着特殊的文学天赋。9岁的时候,她读《红楼梦》颇觉晴霎是自己的影子,于是她为自己取名“力霎”,同时寄意“立志从文”、“力行为文”。她的文笔犹如五彩蜡笔,流淌…  相似文献   

15.
《公关世界》2010,(8):83-85
《红楼梦》,一部古典名著,却也是一本职场词典。《红楼梦》中的人物如何演绎现代职场角色?南京大学新闻系潘知常教授为您解读红楼职场密码。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著,“唐僧”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西游记》中的玄奘即“唐僧”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的唐僧,那就是作为翻译家和我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的玄奘。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为一本文学著作,关于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的描写可谓包罗万象,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贾府众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并赋予饮食以独特的文化形式与内涵,呈现给读者一种高雅诗意的生活方式。《红楼梦》中的各种宴会场景不胜枚举,选取生日宴、节令宴上的美食、美酒、茶饮,简单介绍其制作方法及历史文化渊源,浅析红楼梦宴饮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韩少功 《金色年华》2009,(12):42-46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3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1/4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1/5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杜少卿与贾宝玉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两个叛逆者形象。由于他们都含有作者的影子,他们身上有着某些相似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本百读不厌、百说不厌的书。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而我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虚构的小说,有趣的小说。所以我要趣话《红楼梦》。我不是一个一个人物趣话,而是按照《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走向,从情节发展找最有趣的事件。看看它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