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疫精神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淬炼而出,是与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伟大精神文化。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宣扬求实之风,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当的责任感,促进同舟共济、团结凝聚力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加强人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扬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的积极影响力,具体建议为将抗疫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深入挖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会发现五四青年身上有明显的斗争精神,他们敢于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五四青年的斗争精神对后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曾在历史中闪耀光芒的五四青年斗争精神,如今仍有其深刻的当代价值,传承五四青年斗争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高校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担负着庄严职责。要深刻认识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着力构建青年学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加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5.
共青团组织要团结带领青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就要用十六大精神统一青年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南 ,紧扣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 ,把团的建设纳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往精神文明建设动力讨论中的片面性 ,本文提出应当重视精神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在分析精神需要特征的基础上 ,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向度上 ,对精神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讨论 ,进而认为当前应当从关注现实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开掘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动力源泉。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待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7.
100多年以前,我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青年是发起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关键作用,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此,青年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活跃起来,开启了青年发起进步运动的先河.当代青年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新世纪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尤其要注重汲取五四青年精神中的深厚养分:体现斗争与创业双重特性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统一的爱国主义;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实践积极的进取与创新。并将之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9.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诠释,是全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广大青年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劳模精神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所弱化,劳模精神引领激励青年成长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诠释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影响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引领青年成长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的新发展,是中国当代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伦理道德基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的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指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女青年精神扶贫是学界与扶贫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探索了其发生根源,提出了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4.
对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作者抓住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塑造了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叛逆者形象霍尔顿 .本文从叙述语言、叙述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以及战后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和社会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主题表现与人文描写层面重新续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特别是作家路遥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从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着手,对社会转型期乡村知青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自然万物赐予人类生命的精神资源进行了肯定与赞美。新时期乡土小说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文明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把现代西方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称为"精神危机",并且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归因于"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雅斯贝尔斯对现代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状况所作的深刻分析对当代人类认识精神的重要性、化解精神危机的可能性等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面对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性这一现实,彻底反思和改革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幼儿)教育和大学教育,把"精神青春期教育"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①侵害财产权或侵害人身权产生的精神损害;②受害者本人或受害者亲属的精神损害;③自然人或法人的精神损害;④暂时性与终身性的精神损害;⑤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⑥可恢复或不可恢复的精神损害;⑦一般性或严重的精神损害。各类精神损害的主要法律特征不同,其精神赔偿的标准及额度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大众普遍感到深刻的精神危机,虽然物质文明繁荣,但缺乏人文的科学技术对此无能为力。文章通过分析人类的精神危机与精神价值取向,探讨与求索摆脱精神危机的思路,以期重建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讲述了知识分子乌去纱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乌去纱的生存变迁实则对应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青春成长史、现代都市中的情爱史,以及在欲望时代中的命运史。《千年之痒》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本相和当代人的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