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着重就英俄争夺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的情况进行论述,并对造成英俄瓜分喀什噶尔局面的清政府的骑墙政策加以论述分析,以期探寻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吐蕃时期昌都社会历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呷 《西藏研究》2002,(3):90-96
7世纪初 ,吐蕃第 3 2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 ,削平群雄 ,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其实力不断得到壮大 ,为松赞干布最后统一青藏高原创造了条件。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就是在吐蕃强盛时期被征服的。吐蕃武力东扩并占据昌都等康区地方 ,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65 6年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宋 )率兵攻白兰 ,使党项畏逼 ,请求唐中央王朝支持其举部内迁 ,而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东南部的党项人即归吐蕃治下。 680年 ,吐蕃攻陷唐安戎城 (今四川茂汶境内 ) ;西河河蛮与其…  相似文献   

3.
丹噶尔是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族贸易重镇,地方人口、经济结构以及民生都与商业贸易息息相关.同时,在商业贸易的促动下,丹噶尔地方社会也由所谓"边外"之地逐渐纳入"内地化"的社会体系.丹噶尔因商而兴,商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领域,商人力量也自然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的记载,一位曾以三种不同身份——赞蒙、母后、太后(即)出现的女性墀玛类(705~712在位)活跃在公元675年至712年间,她便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代女王墀玛类。 墀玛类是芒松芒赞(650~676)之妻。虽说在其子墀都松( 676~704)翦灭噶尔家族之前(即699年前),吐蕃王朝的军政大权,几乎操纵在噶尔家族手中,但墀玛类还是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如675年春,赞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丹噶尔藏人社会分层的状况,探讨了该地区社会分层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力图为研究多维民族文化交汇地带的社会分层状况提供较为丰富的民族学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实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喀什噶尔维吾尔女性的影响很大。维吾尔女性商人克服传统性别观点和伊斯兰教教义带来的重重困难,已成为维吾尔商业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她们的经营模式以个人经营和合伙经营为主,主要从事服装、化妆品、首饰品和儿童用品等四类贸易。女性商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她们的商业类型和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索朗平措 《西藏研究》2023,(5):53-59+160-161
吐蕃禄赞萨逻入唐这一历史事件,藏、汉文史籍均缺载,独见于禄赞墓志。考察墓志可知,禄赞入唐时间至迟在唐垂拱元年,但墓志所记“父钦陵”一句与史实有出入。根据对当时吐蕃时局的深入分析,可获悉此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敦煌文献所载噶尔氏的另一支,因卷入吐蕃王室的继位纷争,家人受到论钦陵兄弟的残酷镇压,致使其愤然入唐。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丹噶尔藏人的婚姻文化变迁,探讨该地区婚姻文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为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婚姻文化变迁提供丰富的民族学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每当人们讲起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美好故事时,总要称颂一番千里迢迢前往唐都的吐蕃婚使禄东赞。表现他在求婚过程中机智多谋的“唐王五难婚使”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禄东赞”是汉文史书上记载的名字,西藏史书称“大伦·噶尔”或“伦布噶尔”,民间则称呼为“隆布噶娃”“噶尔东赞”。“大  相似文献   

10.
唐蕃对峙     
吐蕃王朝兴起后,即不断向外扩张,并合蕃羌各部。并苏毗,占多弭,从争夺安西四镇到攻掠剑南道,唐蕃时战时和,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公元663年吐蕃尽占吐谷浑牧地,慕容氏王室播迁。唐朝为恢复原先政治格局,670年大非川之战唐军败绩,678年青海之战唐军再败。娄师德在河湟大兴屯田,储粮备边,曾败吐蕃于良非川。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唐朝方恢复了先前优势地位。698年吐蕃大相噶尔家族被赞普器弩悉弄翦灭,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