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文学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与建筑,西方古代文学与建筑,以及现代文学与现代建筑三个方面,阐明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传统观念备受质疑.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严先生试图从文学主张、对外交流、文学创作三个方面新发掘的史料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是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相比,这些史料还是存有先天的局限性的.文学的转折应该是新的文学与旧的文学之间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都表现出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那些显示出文学真正发生了质变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件,才能作为新的文学诞生的标志或起点.包括“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内的晚清近代文学只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以其自身异质于古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学观念、现代化的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各种文体以及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队伍,理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的历史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根据历史事实敷衍的小说,也包括根据古代神话、寓言而虚构的故事。大体说来,它是以1922年鲁迅创作的《不周山》为发轫、中经许多作家的辛勤创作,使其题材范围不断拓展,表现形态不断丰富的。它在整个现代文学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其成为现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活泼而不可忽视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5.
白话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变文从题材内容、体制特点、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白话小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体互渗"是指不同文本体式(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适应以赋予新的结构性力量而生成新的文本,这一文学形式现象实质上标识着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关系而生成的一种存在状态。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一是"文体互渗"超文本作品的涌现,二是"文体互渗"现象的另类镜像。它们皆折射出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形态"的彰显与消隐。其"诗性形态"(尤其以现代小说为典型)的浮沉是与现代作家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读者的阅读接受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着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后起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形式,“词”和“宋词”的概念已在宋代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词学”和“词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它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变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的体裁名称是变动不居的,它的内涵性质也是确定的。尤其是象“词”这种文学体裁,不仅是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流淌了干余年后新分溢出的一个支流,而且更经历了一个由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而回归诗歌长河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词”的名称尤其  相似文献   

8.
今天,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通常的解释,它是指一种有人物、有情节的叙事文学形式。1979年版的《辞海》“小说”条下就是这样说的:“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可是这样的概念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因为最初的“小说”二字,其内涵与上述的理解相差不啻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9.
《汉志》“小说家”及其“小说”是在战国时凭藉文体自身潜力发展起来的、在“说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体.虽不属规范的文学体裁范畴,但也并非仅如《汉志》“诸子略”其他九家一样的文体那样重义理,也不如史家之记实,而是一种包括叙事内容的实用文体.《汉志》对“小说”“迂诞”、“依托”的定位为“小说”文体艺术虚构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汉志》“小说”源自民间智慧,是本土小说的早期形态,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形式”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主要有四次大的讨论:王国维“第二形式”及“古雅”说、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二三十年代闻一多与戴望舒“三美说”之争以及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四次讨论呈现出艺术与形式一元化、形式与内容二元化两种倾向,前者重视形式及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和传统密切相连,后者注重内容和文学的社会效用,割裂传统。这两种倾向对认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对当代文论“民族性”问题思考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这一文本感性层面入手,即在文体层面对这种“诗性”小说进行论述,而忽视了对文学“主体性”精神的探究,即在文学本体论层面来理解和论述.为此,从文体学层面和文学本体论两个层面,运用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路来理解张承志小说中的“诗性”特征将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艺术各类别的统称,按照文学体裁“四分法”的分类方式,诗是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体,但这一“并列”并非是平等的,诗的性质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乃至艺术的精神蕴含。黑格尔说:“诗比任何其它艺术的创作方式都要更涉及艺术的普遍原则,因此,对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艺术流变论王凤莲中国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进入历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卓越成果。许多女性作家也正是由于参与了崭新的“五四”文学的创造而被写进了现代文学的史册。因此,中国的女性文学是与中国现代文学一同诞生的。本文拟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是在二十世纪这一崭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上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封闭和凝止的结束、交流和新生的开始,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最鲜明的区别即是其现代性: ——它使用现代中国人的语言; ——它努力借鉴和运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要求现代化的思想情绪,反映了古老的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忧愤深广”,“表现的深切”,人们已经从多方面作了论述。而它“格式的特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期以来,这个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1923年10月8日茅盾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上发表了《读〈呐喊〉》一文,盛赞《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同时指出:“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新思想。”无论从思想与艺术哪方面来说,《狂人日记》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16.
“销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主题,在诗、词、戏曲和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体现.它既代表一种情感范式,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宋词中的“销魂”,可以从文学源流、审美意象群以及美学意境三个方面展开多种维度的阐释和理解.销魂主题,是中国诗化思维和身体诗学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7.
一“旧瓶装新酒”,是无可非议的传统形式的继承。然而,“旧瓶”毕竟是“旧瓶”,当“旧瓶”的包装不能匹配新产品的内容时,则被扬弃,改造,创新。这为势所必然。那些敢于扬弃、改造“旧瓶”而创造“新瓶”者,则对于形式改革具有历史性的贡献。《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如果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着重提出文学语言形式——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从文学內容方面高张起文学革命的旗帜,这都具有变革在前的首创精神,那么沉着冷静而又稳健的鲁迅,则以“一发不可收”的小说创作“实绩”,不仅在小说领域发出彻底反封建文化意识的战斗呐喊,而且一反中国小说的传统形式,开  相似文献   

18.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小说的现代性叙事结构、心理暗示性的叙述话语、传统文学因素的留存三方面出发,阐述小说<石秀>在挖掘了一种现代性意味的心理--被压抑的性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对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因子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