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文艺价值学研究的肤浅与不足,90年代文艺价值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门研究人员,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学科的触角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继承和反拨清代批评的艰难行进中,20世纪明代散文研究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亦不容忽视.20世纪明代散文研究可分为发轫期、兴盛期、萧条期、繁荣期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其中关于明代散文流派的研究几乎贯穿明代散文研究的百年历程.对七子派的研究大抵围绕复古的兴起和动因、复古的价值和局限等方面展开;对唐宋派的研究则较系统地揭示了唐宋派的思想渊源、散文理论、审美意趣和艺术特色;对公安派的研究大抵围绕公安派的兴衰历史、小品艺术、性灵说等重心展开;对竟陵派的研究一直在抨击与肯定的矛盾中进行;相比之下,对台阁派、茶陵派的研究则显得冷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近代公司史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然后分门别类地对近代中国公司制度史中“公司性”问题研究进行了述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公司发展阶段及特点、公司法规、公司类型、数量分布、资本筹集、公司治理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老舍研究的现状出发 ,分 8个方面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老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 ,并对下个世纪的中国老舍研究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年 ,中国社会历史观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互助论 ,再到唯物史观的变动。中国人找到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也就为国家和民族找到了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53-159
20世纪初,日益崛起中的美国意图争夺在华领导权,但美国政府依然推行限制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严苛政策,一些美国民众也存在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推行庚款留学计划,为美国赢得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好感。美国高校拓宽招生渠道,并在学费、学业管理和课外生活等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美国商界和基督教会的民间关怀也改善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多元化以及多层面的管理与接触,美国成功地以无形手段,拉拢了中国青年精英阶层,传播了美国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中国近代启蒙社会文化思潮不同,近代启蒙文学思潮兴盛较晚,同时其科技、政治及伦理诸层面的觉醒也呈现为共时性存在,以互缠互动的审美方式推动着启蒙意识逐步深入,并在深层文化结构上与五四启蒙思潮相接续。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世纪汉赋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预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20世纪汉赋研究的总结,并期望引起人们在迈入21世纪后对汉赋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话剧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是话剧输入并在遭受到文明戏的挫折之后以"爱美的戏剧"的形式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新、旧剧之间的关系虽有了初步的接近与融合,但总体上也还处于相互拒斥与争锋的状态中。30—4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话剧职业化及正规化的进程,二是戏剧大众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向着提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三是新、旧剧之间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影与话剧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50—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与物质的矛盾更加淡化了,而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与实用目的淡化相一致的是,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亦即使话剧中国化的努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得到了全面而强有力的贯彻,并强化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问题。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是第四个历史阶段。80年代展开了戏剧观的大讨论,探索话剧兴盛。小剧场运动占据了中心位置以及独立制作人制的兴起,则是90年代中国话剧运动的主要标志。制作人制、演出季制与小剧场运动,正在向着21世纪延伸,成为21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 ,中国有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即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相分离。全国文化中心不在北京 ,而是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 ,试通过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意识方面的分析来阐述这个近代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更替容易强化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紧迫感.20世纪初爱国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为题重塑中国形象,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人世纪更替的自觉意识.“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既区别于以“天下中心”自居的古典中国,更一扫“老大帝国”的暮气沉沉,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青春化. 相似文献
12.
过往的翻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研究成为一部断代史。20世纪20年代初期,多个文学团体的相继成立及各种文艺刊物的加盟,拓展了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名著介绍,形成了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以政治意识和人本主义思想为取向的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初中国农村包办择偶存在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迁。但农村的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择偶方式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封闭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观念以及农村的教育状况。在上述情况发生根本变化之前,农村包办择偶的消除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妇女进入高等教育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转型比较激烈的时期,近代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发轫了,随之中国妇女开始进入高等教育。但它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的产物,又是先进男性思想家和先进妇女群体的倡导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内容选取以及传播媒介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难题。回望百年前的"过渡时代",梁启超通过办报和著述,奋力呐喊"新民",并以"新史"为"新民"最重要、最有力的利器,在当时科举体制的重压下掮起"史界革命"的大旗,呼吁革新史学理念,矢志新史著述,弘扬"民族主义"。梁启超的"新民之史",促进了传统"经史教育"向近代历史教育的过渡,并对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霖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其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就是当代学术史研究;同时体现在,这是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个人学术见解的著作.该书也存在着某些可以讨论并且值得提高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性地评述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总结了在新的民族化诗歌探索中不同时期及其代表性诗人体现的不同特征.最后从伦理化、抒情化、大众化、意象化与和谐美的角度整体上辨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探索中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袁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2)
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西方文明,由此出现了一批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音乐作品.其中有的受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有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创作基础,有的采用了中国曲调.尽管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在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误读,但无疑表明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