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1991~1995年间北京市早婚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早婚个人和早婚婚姻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揭示了早婚现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缺项统计法分析了迁入流入人口对北京市早婚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出,虽然流入人口早婚比例最高,但由于所占权数很小,并不是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本市出生从未流迁的人口。另外,北京市的男性早婚无论在频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大大超过女性。并且,早婚婚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早婚婚姻中80%以上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结果是男方属于早婚而女方并不是早婚,相当一部分早婚婚姻中女方甚至已经超过了晚婚年龄。早婚夫妇双方流迁类型的交互分析则揭示出,北京市早婚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市未流迁人口之间的联姻。此外,本文还对早婚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1991~1995年间北京市早婚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早婚个人和早婚婚姻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揭示了早婚现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缺项统计法分析了迁入流入人口对北京市早婚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出,虽然流入人口早婚比例最高,但由于所占权数很小,并不是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本市出生从未流迁的人口。另外,北京市的男性早婚无论在频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大大超过女性。并且,早婚婚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早婚婚姻中80%以上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结果是男方属于早婚而女方并不是早婚,相当一部分早婚婚姻中女方甚至已经超过了晚婚年龄。早婚夫妇双方流迁类型的交互分析则揭示出,北京市早婚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市未流迁人口之间的联姻。此外,本文还对早婚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的全面调查,本文仅就我国人口的早婚、大龄未婚及终身不婚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各地还或多或少存在早婚现象,个别地区比较突出 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不得低于22岁,女不得低于20岁。可是,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早婚现象,个别地区还比较严重(见表1):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人口的婚姻状况,仅从初婚年龄来划分可归为两大类:晚婚型和早婚型。一般来看,发达国家的婚姻属于晚婚型,发展中国家的婚姻属于早婚型。我国既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 一、早婚早育习俗的历史成因(一)早婚早育习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密切相关。从先秦至近代,早婚早育和多育一直居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模式是制约婚姻生育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说明,人口增长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从西周开始以农立国,时至今日,依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度。小农经济的自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巳成为决定我国人口控制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我国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状况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就我国农村妇女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的发展变化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8.
1983年12月,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完成,当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分析运用这些资料的第一篇简报,就是关于全国早婚人数的推算.这期简报的题目是“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结婚人口全国有446万”(见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口普查简报120期》).现在,8年过去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抽样汇总也已完成,早婚的情况有什么变化?全国人口中早婚状况如何?本文拟就此题目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的人口发展形势表明,早育、多胎生育是我国高出生率人口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加剧了当前人口生育高峰期的拥挤现象。1987年全国有610多万人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在一些农村,早婚、早育、非法同居、非婚生育的情况十分严重。如河南省浚县城关乡1987年1月到1988年2月间共结婚808对,其中249对女方不到法定结婚年龄,早婚率为30.82%,晚婚率仅13.86%。山东省  相似文献   

10.
<正> 早婚人口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早于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的群体。它包括末到法定婚龄、未履行婚姻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的事实婚姻,或未到法定婚龄、伪造证件骗取结婚证而缔结的婚姻。早婚是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严重社会弊端,对控制人口数量,提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多孩生育、早婚早育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两大难题.然而,在研究多孩生育、早婚早育的同时,人们似乎对计划生育工作中另一个重要问题——节育效果问题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早婚早育、多孩生育、节育效果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节育有效率除直接影响多孩率外,还通过影响早育率间接影响多孩率.节育效果的好坏是解决早婚早育、多孩生育的关键之一.为此,在我国人口控制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节育有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加速了人口转变的过程.但仍面临着人口出生高峰,且早婚早育严重.出生率并非稳定下降,而是升降波动起伏很大,一孩率下降,二孩和多孩率上升,不少农村地区人口出生失控,人口形势仍极为严峻,如果人口增长速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小康水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人口出生高峰,各地都加强了对婚育人群的生育管理,特别是加强了人口计划的管理,不少地方在年度人口计划中,还实行“双轨”控制,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年度人口计划还是时有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早婚早育的冲击和影响。早婚早育的治理问题长期进展不大,甚至陷入当前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婚姻管理措施软化,婚姻管理同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不配套,致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回升,农村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则是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就如何控制农村早育多育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早婚现象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在我省一度大幅度减少。但据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进入80年代以来.我省早婚迅速回升,早婚现象呈重新抬头之势。现结合河南省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河南80年代以来早婚现象回升的特点、原因及后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婚姻管理的角度,探讨一条降低妇女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一、八十年代河南省早婚的特点80年代,河南省早婚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早婚率急剧回升。而男性回升速度远高于女性。我省1980年早婚率为10.45%,1988年则为24.77%,八年间上升了14.32个百分点。其间。男性早婚率由12.45%上升到36.83%,女性早婚率由8.44%上升到12.69%,因此,男性回升幅度大大高于女性(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新余市为检查农村早婚早育密育多育情况,1988年进行了一次5%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4.19‰、自增率为8.89‰。一孩率为68.25%、多孩率为6.48%。女性早婚率为2.36%、晚婚率为28.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早婚,早育、密育、多育还较多。这将严重影响着人口数量的控制,是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主要障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18.
试谈控制早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早婚,各国、各民族、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提到的早婚,是按我国目前《婚姻法》所规定的来到结婚年龄而结婚的。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起始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因而这里提到的早婚是指女20周岁以下、男22周岁以下结婚的。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早婚现状相当严峻,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早恋早婚早育回升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初婚状况是研究妇女生育率变化和人口增长变动的重要参数。因婚龄波动而给控制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早为人口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70年代,我国在大力提倡晚恋、晚婚、晚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早恋、早婚、早育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使其再度成为控制人口的关键之一。目前“三早”现象连同多胎生育和流动人口中的逃生、超生,已构成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难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进行“三早”回升根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育龄妇女以每年400万的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妇女的生育低龄化。据统计,我国早婚妇女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已由1984年的3.04%,上升到1986年的3.45%;妇女初婚年龄逐年下降,1984年为22.87岁,1986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降为22.29岁,接近1976年的水平(22.30岁)。据估计,20岁以内妇女生育的婴儿已占我国计划外生育婴儿的20%,约占当年出生婴儿的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