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强 《南京社会科学》2005,22(10):32-36
西方主流经济学通常把经济活动中人的理性行为理解为自利最大化,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斯密思想的误解。人的理性行为不仅包含自利的愿望,而且包含他利的要求。这是现代经济的必然准则。如果说在商品经济发展之初,自利的倾向更占上风的话,那么,在现代经济中,自利利他结合的要求则更为迫切。而在我国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实现自利利他的结合,保持经济增长的高效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吴承越 《学术探索》2002,3(3):130-131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为社会进步的一切要素 ,都不过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都不过是人的能力发挥的结果 ,但是个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超越经济理性重视生态理性和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常态.但经济发展不是社会的唯一或终极追求,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的缺陷,更因为作为人类内部劳动交换关系体现的经济理性无法兼顾更高层面的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政治理性产生于不同的交往方式,因而相互区别,同时也相互联系.不同的理性之间会产生冲突.不同交往共同体的主导理性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导致理性间的越界与脱节.使三种理性保持和谐的关键是理性的限界和接轨,它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素质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人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等都较低,这样是很难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它应体现为人自身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与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 ,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艳华 《东岳论丛》2005,26(2):195-197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作为整体人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是作为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张丽  张庆明 《理论界》2009,(6):12-1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途径中,要保障分配的相对公平;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走科技兴国之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目的是寻求一条使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最终内核和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传统资源大国,在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有过很多争论。您在国外留学多年,能否介绍一下世界其他国家是如何传承和发掘本民族优秀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山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是资源性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山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工程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将保障山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就越能持续发展,而社会经济越持续发展,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者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犤1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时,必须把人口、资源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努力开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如农业经济、差序格局、人口过剩以及富贵结果的直接追求。在此基础上便有对未来不确定性采取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没有韦伯所说的姑且采取一种非理性的假定,结果就是预期时限相对短暂、对利益也采取极其直接的使用态度;进而派生出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心理现象,如消费上的量入为出、投资上的保守与激进并存、有限的信任、面子经济与人情经济、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心理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纯粹理性对任何经济主体都是一种经济假说。由于农民所处的特殊环境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是缺乏理性的 ,这种观点在国际上受到舒尔茨、塔克斯等理性论者的批判。中国自然经济历程较长 ,农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非理性的特征应该更为明显 ,但实证性研究材料表明 ,农民甚至包括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理性的。当然 ,农民经济行为是否理性的争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5.
秦琴 《理论界》2006,(4):112-11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发达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特定的社会状态,指出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关系理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 1 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2 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3 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 ;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 ,并从这些理论的表述中 ,探讨并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 ,二者统一有其深刻的现实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实践。传统理性主义发展观造成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断裂。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人、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陈敏荣 《南方论刊》2009,(6):48-49,44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发展首先应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人为本”确立的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切,将是我们党永恒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9.
承认个人逐利行为的正当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约束个人使其不侵犯他人利益则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两者的统一即"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中国近代公司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理性"张扬的过程.但由于公司发展中存在广泛的损人利己行为,"社会理性"并未得到同步发扬.究其原因,在于行政权力凌驾于资本权力之上,政治特权成为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通过掠夺谋利的行为大行其道.中国近代公司的发展实践表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果不在经济体制改革时同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长期增长是不可能维持的.  相似文献   

20.
有关传统小农具有何种理性的争论,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即传统农民是社会理性还是经济理性。这两派观点分别持“实体经济学”与“形式经济学”的立场.在各自的形成中涌现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两派的对立争论之外,也不乏出现调和的“第三条道路”.认为现实中的小农是两种理性的综合体。重新梳理、反思这一经典小农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本土方法论以及对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