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这个词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智能手机,正在逐渐成为我们青少年的必需品。当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从"碎片化"变为"长时间"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会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我们的学习行为产生一些影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非常多。本文对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和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环境条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重点中学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1)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态;(2)尽管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但互联网正在信息共享、人际沟通等多方面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3)"网上不良信息"和越轨亚文化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4)互联网是中性的,网络空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改变网络环境的性质来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它.因此,在确立善待网络的主文化方面,教育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舆论普遍认为互联网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首要因素.但笔者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只是工具性的,它只是一个提供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一种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而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是不良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革新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网络交往、网络闲暇娱乐、网络政治参与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新时尚和新主流。新型的生活方式给青少年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同时给青少年行为带来异化等问题。社会需要加强虚拟网络社会管理,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平台,选择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如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人数已达26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也发现,学生群体中有一大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学业。如何面对网络的挑战,如何面对并正确对待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人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开掘他们的潜力和视域;促进青少年现代观念的建构;开启青少年新的实践体验。但互联网缺陷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可回避的人文困惑。因此,网络人文价值的理性关照显得不可或缺:为了避免人文失范,社会主体很有必要加强对网络文明道德的规范建设,并积极倡导青少年自身的理性批判精神;要为青少年提供展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满足主体的心理需求;应站在人文高度关照网络技术,以技术对抗技术,消解人与技术之间的对立,让互联网伴随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并走向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聊天成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对一些上网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网络沉溺。本文针对青少年上网者中较常发生的聊天成瘾现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青少年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也深受物质生活的影响。面对"资本逻辑"的冲击、市场经济中利益原则的挑战和青少年自身的物质生活经历,既要避免忽视物质生活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又要避免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物质化倾向。为此,一要正视物质生活的影响,夯实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基础;二要以正确的物质观念引领青少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三要引领青少年在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网络自身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并对广大中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蔡芳 《现代妇女》2014,(11):254-25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同时,互联网也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分散了学生对高校思想工作的注意力,使得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大减,再如,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毒害高校学生思想,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此外,发达国家也频繁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洗脑教育,以发动颜色革命,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本文通过探讨这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点建议,也希望广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好互联网,提高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一、网络环境与青少年道德国际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 ,在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 ,也相应地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使用互联网 ,并以典型的指数增长方式发展 ,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网络参与者的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建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情操 ,并客观地要求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3.
"隔笼戏虎"是一种隐喻,揭示了青少年互联网生存的一种显著特点。"隔笼戏虎"为青少年无须更多关注种种现实关系的维持和修缮、无须更多在意现实利益的增益和消减、随心所欲上网冲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成就了当今青少年的社会话语权。同时,"隔笼戏虎"也以种种可能之弊,消减了他们直接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机会,对他们培养各种生存发展能力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阻碍,是当今青少年必须超越的一种生存状态。当今青少年"隔笼戏虎"的互联网生存方式不仅事关当下,也将对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社会要拿出具体有效的办法,吸引更多青少年告别"隔笼戏虎"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开展资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要努力打造红色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校园文化氛围的优秀平台.充分彰显红色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成瘾就是其中的不良影响之一。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网络成瘾,这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对网络成瘾进行分析,并探究网络成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毫无疑问,互联网作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会,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与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正面引导,加强社会化教育,建立绿色上网通道和青少年网站,加强网络组织建设,实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文化的传播有了更新更快的途径,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难以监管等特点,使得网络传播也同样有着不良的影响。网络传播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直观的影响,所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要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加入而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科技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家庭的希望。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又生活在家庭,家庭德育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立足于家庭德育是青少年基础教育,阐述了德育观念和德育方式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丽梅 《现代交际》2012,(1):186-187
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少年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但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就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90后"青少年生活中出现了火星文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符号,且在青少年中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笔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这一文化新现象,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变迁、社会区分和社会整合,并对如何看待、规范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