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我国著名回族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白寿彝先生于2000年3月21日2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白寿彝教授1909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生致力于史学工作,撰有《中国交通史》、《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存稿》、《中国史学》、《中国通史纲要》等著作,曾承担大型《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编写任务,在民族史、民族理论、史学史、中国交通史、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对中国通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逝世  相似文献   

2.
被李鹏总理赞誉的“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12卷《中国通史》,第一卷已经问世了. 在白寿彝先生恬静的寓所,一杯清茶散发着清香. 这位80高龄的著名回族历史学家,在他60年的学术、教学生涯中,一直为中国没有一部真正贯通的《中国通史》,深感遗憾和不安.1975年,白先生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毅然挑起了编写一部新的《中国通史》的重担,组织、团结了70多位专家学者,开始了这件“了不起的工作”. 十余年的呕心沥血,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及其《续编》,第一次把中国通史的下限写到了公元1949年.同时,12卷、42册、凡1200万字的《中  相似文献   

3.
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正在陆续面世。这是新中国通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新时期以来史学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非常振奋人心。就已出版的各卷来看,多卷本《中国通史》基本上实现了白先生的设想,“发展综合运用的优良传统,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  相似文献   

4.
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系统地阐明了我国民族史工作的传统,总结了民族史撰述的情况,论说了民族思想的发展。明确指出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历史过程的阶段性、民族统一形式和历史发展的趋向。这构成了白先生的民族史理论与多卷本《中国通史》撰写的基本思想,对于今天撰写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周远廉和孙文良教授为清代卷主编的《中国通史·清时期卷》,百余万言,已经出版。我作为读者,读后的思考,分作四点,略述如下。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的国家。撰写一部高水平的、有特色的中国通史,需有远卓的史识、...  相似文献   

6.
张越 《回族研究》2003,(2):31-33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瞿林东先生撰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一书,已于2001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研究、评述和介绍白寿彝先生学术的第一部专书。白寿彝先生生前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撰述和主编了几十部学术著作,撰写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崇高的学术声望。特别是在中国通史、民族史…  相似文献   

7.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随着各卷的陆续出版发行,这部书产生的影响越益深远、广泛。它的深刻的历史见解与独到的史书编撰结构,为世人关注。多卷本《中国通史》是当代史学上的一项创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学有成就的史学专家主持各卷的撰写工作,保证这...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总主编,史念海、陈光崇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卷已经出版了。它以140万字的篇幅,全面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强盛时代———隋唐两朝的历史。读完这厚厚的两卷本,我们高兴地看到,诸位学者的通力合作,产生出一部视野宽广、论证坚实、观点新颖的隋...  相似文献   

9.
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已经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一卷的内容是论述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到战国末年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之前的历史。白先生在第一卷《导言》中阐述的主导思想和编修方法,在本卷中得到了具体的实施和贯彻。这部由众多学者集体努力创作的著...  相似文献   

10.
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现已出版7卷12册。这部通史以其规模之宏大和在体裁上力图创新,从编撰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史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在人们终于能够陆续看到它的成果了。近日认真阅读本书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由白寿彝、高...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历史研究和教育事业。 1928年,先生19岁,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一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他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在此后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历史教…  相似文献   

12.
二十多年前,有人评价白寿彝先生时称之为“少数民族史学家”。对此称谓实不敢苟同,它远远不足以概括白先生其人。改革开放后社会各界特别是史学界对白先生的称谓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贴切:“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开创性成果”。江泽民在白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出版时称白先生“在髦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李鹏则称之为“是我国…  相似文献   

13.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当代历史学界的宗师、巨匠,他不仅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史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功勋卓著,而且是中国回族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2005年是白寿彝先生诞辰96周年,逝世5周年。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白寿彝先生在各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以示纪念。一、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的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瞿林东先生撰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相似文献   

14.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以恢弘的气势,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堪称中国通史编撰史上的世纪工程。这部宏篇巨制必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它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深远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  相似文献   

15.
宝书济今世思想泽后人——读《辽金西夏史研究》景爱陈述先生(1911-1992),是当代国内外知名的辽金史学家。1995年8月,在其逝世三周年之际,由北京十二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了纪念陈述先生暨辽金西夏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的论文编为《辽金西夏史研究》,由天...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教授是位1909年出生在河南开封的回族著名人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几十年来,他不仅创办和主编了多种杂志,而且还撰写、主编了十二卷本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通史》、6卷本的《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回民起义》、《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等著作,是一位才智超人的教育家、史学家、思想家。白寿彝教授除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外,还曾先后担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高校…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1996年7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绮玲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第四届《格萨尔》国际学术会议,今天就要闭幕了。本届《格萨尔》国际学术会议会期五天,有70余位学者在大会上报告了各自的论文,会议还分小组,就一...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散居民族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87年9月20日经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后颁布、1988年1月1日实施的。《条例》的颁布实施,第一次为我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提供了法律规范。由于形势的变化,1994年着手对《条例》进行修改。1997年8月2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条例》的修正案,为规范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散居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一、《条例》修改的重要意义《条例》之所以要修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找省1986年酝酿制订《条例》时…  相似文献   

19.
丁雪梅 《回族研究》2000,(3):100-104
一、回族历史积累40年终成四册书──回忆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杨怀中//回族研究,第1期4页民族理论与民族史理论的辩证法──重读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吴怀祺//回族研究,第1期18页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回族研究/王伏平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49页略论新石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世纪)/韩中义/po北史地,第1期6页白寿彝先生关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的研究/李松茂//回族研究,第3期25页试析乾隆朝关涉回族的特别法令/李丕棋入回族研究,第2期16页雍、乾时期处理回族事务的法律原则/李丕棋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20.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与他的中国通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寿彝先生在历史学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晚年主要集中在回族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等方面,并表现出总结性、成熟性和继续创新性三个特点。其中中国通史在他的学术规模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他一生研究历史学的最高追求。他带领国内史学家,历20个春秋,终于完成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实现了一个世纪中国史家的愿望,把自己的学术事业推向了辉煌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