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就大乘佛教中观派创造人龙树的新命题“缘起性空”说作了哲学评析。“缘起性空”说的提出,对佛教哲学发展中的“有执”和“空执”观点的批判,是重建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新思想,是从新的角度达到对此岸世界价值的否定,对佛教哲学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此说本身虽有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辩证法思想。对此,本文作了尝试性的评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萨特的“虚无”与佛教哲学的“性空”概念,并指出萨特的“虚无”是对佛教哲学“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诗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说诗而提出诗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相似文献   

4.
汪华龙 《南都学坛》2012,32(5):18-21
"中兴",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常见的政治术语。然而,"中兴"一词,却是一个出现甚晚的语汇。大约在西汉的宣、成时期,"中兴"一词才始见于记载。而"中兴"说的盛行,则出现在王莽篡汉至光武立国这一时期,"光武中兴"更成为东汉开国的典型叙述模式。至东汉和帝、安帝以后,"中兴"的内涵较以往更为丰满,"中兴"成为士大夫迫切渴望政治改革与王朝善政的政治理想,时人的奏议中,也常引"中兴"以批评时政、规范帝王。  相似文献   

5.
冯源 《南都学坛》2005,25(3):60-66
“文笔”说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如何就“文笔”说研究,阐发出六朝文学的嬗变大势及其所以如此之故,乃学者们研究的初衷所在。20世纪“文笔”说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笔”的义界,“文”、“笔”分目的历史、缘由,“文笔”说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等方面展开的。学界对六朝“文笔”说的认识已渐趋全面。  相似文献   

6.
“疑”字是一个形体结构变化极大的汉字,历代学者对其构形与构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各说不一,就是近代学者以甲文金文为研究对象,也是如此。我们认为郭沫若和徐中舒二人的解释较为明确合理,他们不但说明了“疑”字各构件在构形中的功能,而且说明了各构件的变化来历,同时说明了“疑”字由象形发展为形声字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8.
自从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提出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 ,自高祖王业渐隆 ,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 ,皆题其年月 ,义熙以前 ,则书晋氏年号 ,自永初以来 ,唯云甲子而已”之后 ,再经唐开元间参加《文选》注的五臣之一刘良在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题下云 :“渊明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 ;入宋所作 ,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 ,故以异之”的推波助澜 ,“年号甲子”说和“耻事二姓”说就应者峰起。北宋治平 (10 6 4——— 10 6 7)中 ,僧思悦虽曾勇敢而大胆地提出“渊明诗有题甲子者 ,始庚子距丙辰 ,凡十七年间 ,只…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影响较大的词论,历来评价不一.有些同志认为《词话》的基本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它鼓吹脱离现实的纯艺术的文艺观.而笔者却认为,《词话》虽然存在着某些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观点,但基本体系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其“境界”说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借鉴的价值.本文仅就《词话》中有关“境界”创造的几条理论的评述,从一个方面来说明《词话》基本观点的正确性,以求教于学长.  相似文献   

10.
道教“宫观”的出现有两条源流 :一条是源远流长的宫庭建筑中的“观”;一条则是鼓吹神仙长生的道教文化。当道教文化使“观”具有了通神的能力 ,“宫观”便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源于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深重灾难,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土壤,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展示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论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水浒>说"是张国光<水浒>研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两截<水浒>说"是张国光对罗尔纲<水浒传>研究主要观点的概括.所谓"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的论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不存在.双方(张国光与罗尔纲的捍卫者)真正的论争发生在新旧世纪之交.本文对这场论争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述评,并对论争中所暴露出的学风问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的第一个“批判”里,“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说”(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知性(Verstand)又译悟性,图式(Schema)又译图型、构架)一章不可谓不重要,它篇幅不长,不清晰之处却甚多,曾被一些研究家称为整部晦涩艰深的“批判”中“最黑暗的一章。”本文不及对此中文字作逐一考证,而只拟对其中的主要思想及其得失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工资基金说及其错误工资基金说是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水平决定因素的一种庸俗理论。它认为,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下列两个比例关系,即取决于人口与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人口与工资基金之间的比例关系。它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包括作为支付工资的资本额(工资基金或称劳动基金)是固定不变的,工人所能得到的工资受工资基金的限制。只有工资基金对工人人口的比率(工资基金/工人人口)提高了,工资才能上涨,反之,工资就会下降。由于这种理论把工资基金看作是固定不变的量,因此工资基金对人口的比率的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水平的变动,都将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变动,其结论是:工人工资的低微是人口过多的结果,是自然界不能为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大量生活资料的结果。工人要提高  相似文献   

15.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史论丛》、《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以及文艺评论、美学、艺术史、哲学史、宗教史和俄国社会思想史等著作中,论述了他的社会心理学说,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尚未引起国内哲学界的足够重视,而苏联哲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但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发表了探讨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专题论文。例如勃·巴雷金撰写的《普列汉诺夫著作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一文指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对社会心理进行了最全面、最深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们  相似文献   

16.
王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据记载有《六儒书》《政务》等多种,留传于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另有一篇有目无文),均为王充所作,它是研究王充学说的可靠材料。《论衡》一书所论述的内容极为  相似文献   

17.
转注说源流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书”是前人分析古汉字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旧的六书理论不免粗疏,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后人通向古汉字的必经的桥梁。为了能够给旧的六书理论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用历史观点全面考察六书问世以来的有关解说和论述,理清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想来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六书之一的转注,其定名,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没有歧异;其界说,惟许慎一家略有陈述。《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应当指出,许慎所定的界说已比较简单,所举的例字又不很明确,因而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转注成了六书研究中争论最大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问题。汉字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道安般若学思想是"本无"还是"性空",学界一直存有疑义。本文认为"本无"与"性空"思想是道安般若学思想的两个向度。从本体论而言,道安的"本无"思想受魏晋玄学贵无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发挥"以无为本"的玄学学说;从认识论而言,道安"性空"思想主张以般若智慧洞见"本末等尔"、"有无均净"来体证"诸法实相",不同于魏晋玄学贵无论"得意忘象"的认识思路,属般若学正解。道安般若学思想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不一致性,是玄佛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相互融摄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正> 《思归乐》就词牌名而言,首先见于柳永《乐章集》。康熙《钦定词谱》及万树《词律》均有著录。《词谱》卷十二据《乐章集》注,属林钟商调,全词五十六字,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词律》卷八题注,凡五十五字,较《词谱》少一字,余俱同。据两书附注,指明《词律》系依汲古阁本,后看结句脱一字,应从《花草粹编》校正,以《词谱》为准。现在所要谈的是这一调名的缘起。按就《初学记》中提到:古琴曲凡九引,其“四曰《思归引》,卫女所作”《乐府诗集》第五十八卷,《琴曲歌辞》有《思归引》,叙述较为详细。《思归引》一名  相似文献   

20.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